(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无论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判断,还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分析,加上疫情“磁滞效应”带给经济的波浪和曲折,我们似乎都必须充分意识到:经济正在逆水行舟,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路人皆知。所以,经济政策不能只是“稳字当头”,而更重要的是“稳中求进”,甚至应当是“以进守稳”。
辩证地看,应当如何理解“稳中求进”?进是手段,稳是结果。而一味求稳,反而得不到稳。尤其在逆境之下,经济恐怕只有不断进取,才能真正达成“稳”的效果。
尤其需要防止一种倾向:以稳谋平。什么意思?以稳为借口,对实际工作采取躺平或不作为的态度。这样的情况过去一段时期并不乏见。
一些部门面对经济运行,不断强调“中国经济空间大、潜力足、韧性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空间大、潜力足、韧性强”是中国经济特有的优势,但绝不会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优势,中国经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良性循环,而要达成在此优势基础上的长足发展,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尤其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更需要片刻不闲的不断进取。
最近,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余永定先生在谈到中国经济现状和政策应对时就指出:“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和货币政策空间使政府有能力解决地方政府债的问题,所以需要抓紧时间赶紧解决,不要拖延。”
至少,财政和中央银行两大宏观部门应当深思:不尽快破解横亘在中国经济的债务问题,中国经济是否可以行稳致远?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进与稳”的关系。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