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下 “躺平”的快乐

2023-10-17 17:47:19    来源:钱大王    

最近一年多比较火的策略应该就是红利策略。

红利策略简单一点理解主要就是“吃股息”,因为波动率低而且长期拿着会有个不错的收益回报,有些小伙伴也把这个策略叫做“躺平”策略。

这类策略本质上是希望找到拥有稳定分红能力的资产,但现实情况是,真正能够持续分红的企业,还是需要花费点功夫才能找到。


【资料图】

所以对于做红利策略,规避一些陷阱,找到相关个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想那么麻烦,那么可以试一试用红利指数进行投资 ,因为指数本身用季度或半年度检视的方式规避了这种问题,成分股会自动迭代,所以选择红利指数进行投资,适合绝大多数人。

但红利指数又很多,比如中证红利指数、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中证红利质量指数、中证国企红利等等,我估计老铁们又要懵了,这咋选?

我大概归纳了一下,目前主流的红利指数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以单一的红利因子为主,紧密围绕股息率,选取高分红个股,比如中证红利指数;

第二类:在红利因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因子如波动率,比如中证红利低波指数,也是目前市场上接受度较高的“红利+低波”组合;

第三类:加入不同的行业或主题,以国企红利主题、央企红利主题等为代表,比如中证国企红利指数。

看起来种类有点多,但本质上都是红利+某要素,而“+”这个部分,主要是为了在红利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收益

这就和咱们去餐馆吃饭一样,中证红利指数相当于是一碗纯正的排骨汤,而其他指数则是在汤里加了枸杞、胡萝卜等其他食材一样。

说完指数再说基金,目前红利类基金里面,相对比较有特色的是博道基金最近发的 博道红利智航股票型基金(A类:019124 、C类:019125)

前面说到红利可以+低波,可以+质量,以求达到比单一红利指数更高的收益,但是在哪些时候应该+低波,哪些时候+质量效果更好?

就这么说吧,博道红利智航股票型基金的特色点就是用“红利+多因子模型”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用量化来挖掘和配置能最大化获取超额收益的因子,达到红利+的效果。

其实就相当于产品自带了一个“主动适应市场风格”的buff,有了这个buff,自然要比简单只加一个要素的红利策略要灵活一些。这就好比去私房菜馆,它会根据季节的不同给你汤里面放一些适合你的食材。

问题又来了,“多因子模型”的有效性要咋保证?

这就得说一下博道基金和基金经理杨梦了。

博道基金是全国第三家“私转公”基金公司,有着非常鲜明的“量化”基因:其量化团队源自私募博道投资时期,至今已有5年私募+5年公募的实盘经验,公募时期发行的第一只产品博道启航,也是由杨梦所管理的量化产品。

公司量化产品的布局也很有讲究,经典的宽基指增再加特色的风格类指增,定位:量化精品店。

截至上半年末,博道基金位居公募量化基金规模“十强”,量化“指数+”系列产品也是公司的王牌产品线,而且旗下成立满三年的“指数+”产品表现的都还挺好。

数据来源:2023年基金二季报,数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A/C份额只展示A类份额,风险提示: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股市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证券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

公司的量化基因好,基金经理杨梦也很强。

杨梦目前是博道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国内量化投资发展至今经历的多波浪潮她都经历过,算是量化领域的老将了。

她管理的量化“指数+”产品也都能获得不错的超额,比如由其管理的博道成长智航A,今年以来截至9月底,收益率为11.24%,这只产品在中信成长风格指数上做量化增强,今年相较于基准的超额收益高达14.38%,超额收益能力还是不错的。

对于指数类产品,尤其是指数增强的产品,我关注的重点第一个就是是否能对标一个好的指数,这代表了某种清晰的敞口;第二是增强部分多因子策略的有效性。

而博道红利智航是满足这两点的,如果大家想配置一只红利策略的指增产品,可以多考虑一下。

最后,估计有老铁会担心,红利策略应该只适合弱市吧,行情来了会不会表现不好?

在牛市中,红利策略可能会阶段性跑输高成长策略,但不会一直跑输,而且拉长时间看反而红利策略因为波动更小,持有体验更好,大家更拿得住。

注:各指数历年的涨跌幅,数据来源:Wind,2014/01/01-2023/9/30。历史数据不能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始终觉得,在A股这样的高波动市场里,红利策略其实更适合普通投资者,因为它具有自己比较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即更强的确定性和防御性。

换句话说,这种可以穿越牛熊的资产,才是底仓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