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做“加法”,北京冬奥会彰显中国风采

2022-03-05 20:38:3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5 19:53:21
选择字号:
科技支撑做“加法”,北京冬奥会彰显中国风采

 

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总结和比较分析北京2008夏季奥运会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异同,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14年来北京全面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风采。

北京市在申请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将举办“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而在2022年冬奥会则提出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奥理念不仅体现了举办城市对本届奥运会的期待,更体现了14年来,北京对奥运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融合。

2022年北京冬奥会理念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共享办奥”和“开放办奥”是对2008年“人文奥运”的具现与扩展;廉洁办奥是一种奥运战略与中国战略交融后的创新;科技助力是办奥理念实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以科技引领为支撑,才有“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目标完美实现的事实,科技支撑已成为北京建设的基础工作,而这一现实也正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科技助力冬奥简约而不简单

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北京坚持节约原则,推动可持续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在科技的助力和支撑下,为世界呈现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冬奥会。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铺就“最快冰面”,到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造就了“智慧的馆”;从机器人“大厨”烹饪“丰盛的餐”到主火炬点亮“微的火”;从氢能汽车到场馆100%绿电供应;从赛区生态保护到场馆改造升级等等,这一系列的科技产品展现了中国践行“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理念的成果,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见证了中国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的蓬勃前景。

科技助力冬奥精彩纷呈

从数字科技、云计算到显示技术和智慧系统,中国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助力冬奥会的精彩呈现。水流凝聚成冰、烟花“准时”绽放、火炬完美点燃……三维空间的仿真环境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模拟出观看效果最完美的呈现方案,也让一个个关于舞台效果的想象逐步成为现实;在开幕式现场,人工智能、5G、AR等多种科技成果的综合运用,定格成为放飞“和平鸽”、水墨冰立方等让人念念不忘的画面,最终实现了冬奥开幕式“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理想效果。8K超高清是当前视频显示技术的最高标准,冬奥期间,北京共建了20块8K城市公共空间大屏,部署了200台8K大尺寸电视机提供赛事转播服务。

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人们观赛不再局限于指尖的移动设备,更可通过超高清显示的大屏,全情投入到冰雪盛会中,切身感受科技奥运之美。另外,AI手语机器人为听障人士生动传达了北京冬奥冰雪赛事的精彩内容,让处于无声世界中的特殊人群也能“听”到中国举办冰雪赛事的盛况,进一步提升了听障人士的观赛体验,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

科技支撑冬奥安全举办

安全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举办一场安全的冬奥会,我国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全面部署任务。智能感控机器人穿梭于场馆各处,精准执行环境消杀任务;智慧感知终端可实现近距离接触者排查等功能;智能体温贴可对重点人群进行24小时体温监测;机器人“消杀”、气溶胶检测、紫外线消毒等众多科技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防疫安全保驾护航。在公共安全方面,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城区、乡村和奥运核心区连线道路的日常治安防控、交通管理、任务保障、事件处置调度、多种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核心,打破部门警种壁垒,推进数据融合共享,加强高端集成应用,全方位构建冬奥会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全力打造融合、可视、智能、协同、移动的新型安保指挥模式,也为公安机关提供打击防控的“尖刀利器”。

从两地三赛区所有场馆及连接场馆的道路实现5G全覆盖,到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智造”的活力与风采。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一项数字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大会,数字媒体、智能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都会成为重要的、宝贵的奥运遗产,在赛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继续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在冬残奥会期间,将会有更多的成果应用或示范于冬残奥会,可有效提升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人性化、科技化服务品质,并推动我国无障碍、便捷生活服务体系在先进的信息智慧技术支撑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总结和比较分析北京2008夏季奥运会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异同,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14年来北京全面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风采。

北京市在申请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将举办“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而在2022年冬奥会则提出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奥理念不仅体现了举办城市对本届奥运会的期待,更体现了14年来,北京对奥运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融合。

2022年北京冬奥会理念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共享办奥”和“开放办奥”是对2008年“人文奥运”的具现与扩展;廉洁办奥是一种奥运战略与中国战略交融后的创新;科技助力是办奥理念实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以科技引领为支撑,才有“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目标完美实现的事实,科技支撑已成为北京建设的基础工作,而这一现实也正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科技助力冬奥简约而不简单

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北京坚持节约原则,推动可持续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在科技的助力和支撑下,为世界呈现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冬奥会。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铺就“最快冰面”,到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造就了“智慧的馆”;从机器人“大厨”烹饪“丰盛的餐”到主火炬点亮“微的火”;从氢能汽车到场馆100%绿电供应;从赛区生态保护到场馆改造升级等等,这一系列的科技产品展现了中国践行“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理念的成果,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见证了中国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的蓬勃前景。

科技助力冬奥精彩纷呈

从数字科技、云计算到显示技术和智慧系统,中国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助力冬奥会的精彩呈现。水流凝聚成冰、烟花“准时”绽放、火炬完美点燃……三维空间的仿真环境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模拟出观看效果最完美的呈现方案,也让一个个关于舞台效果的想象逐步成为现实;在开幕式现场,人工智能、5G、AR等多种科技成果的综合运用,定格成为放飞“和平鸽”、水墨冰立方等让人念念不忘的画面,最终实现了冬奥开幕式“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理想效果。8K超高清是当前视频显示技术的最高标准,冬奥期间,北京共建了20块8K城市公共空间大屏,部署了200台8K大尺寸电视机提供赛事转播服务。

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人们观赛不再局限于指尖的移动设备,更可通过超高清显示的大屏,全情投入到冰雪盛会中,切身感受科技奥运之美。另外,AI手语机器人为听障人士生动传达了北京冬奥冰雪赛事的精彩内容,让处于无声世界中的特殊人群也能“听”到中国举办冰雪赛事的盛况,进一步提升了听障人士的观赛体验,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

科技支撑冬奥安全举办

安全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举办一场安全的冬奥会,我国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全面部署任务。智能感控机器人穿梭于场馆各处,精准执行环境消杀任务;智慧感知终端可实现近距离接触者排查等功能;智能体温贴可对重点人群进行24小时体温监测;机器人“消杀”、气溶胶检测、紫外线消毒等众多科技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防疫安全保驾护航。在公共安全方面,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城区、乡村和奥运核心区连线道路的日常治安防控、交通管理、任务保障、事件处置调度、多种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核心,打破部门警种壁垒,推进数据融合共享,加强高端集成应用,全方位构建冬奥会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全力打造融合、可视、智能、协同、移动的新型安保指挥模式,也为公安机关提供打击防控的“尖刀利器”。

从两地三赛区所有场馆及连接场馆的道路实现5G全覆盖,到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智造”的活力与风采。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一项数字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大会,数字媒体、智能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都会成为重要的、宝贵的奥运遗产,在赛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继续惠及每一个普通人。

在冬残奥会期间,将会有更多的成果应用或示范于冬残奥会,可有效提升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人性化、科技化服务品质,并推动我国无障碍、便捷生活服务体系在先进的信息智慧技术支撑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