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38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主动达峰 |
——研究揭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碳排放达峰态势及驱动力 |
低碳发展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中国在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以城市为单位的碳排放趋势和达峰模式,可为中国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与低碳转型路线落地提供支撑。
近日,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教授单钰理、清华大学教授关大博团队领衔,研究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碳排放达峰态势及驱动力,并进一步量化了关键驱动因素对城市排放下降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
研究团队编制了2001-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研究区域覆盖了中国98%以上的人口、99%以上的GDP和97%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清单涵盖47个社会经济部门、17种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过程相关排放,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涵盖了城市行政边界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发的所有直接碳排放。
研究从长时间序列的排放数据出发,基于多条件函数、曼-肯德尔法趋势检验,以及碳排放与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脱钩关系,识别了碳达峰城市的达峰状态。研究进一步量化了关键驱动因素对城市排放下降的贡献。最后,论文为不同城市实现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能源和经济结构、排放模式和碳排放达峰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2014年,排名前10的城市贡献了所有城市总排放量的18.2%,占总人口的8.5%,GDP占15.3%,前10城市主要分布在经济规模大、消费水平高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和江苏南京),或是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城市(如河北唐山和陕西榆林)。排名靠后的城市(如安徽黄山和四川甘孜)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化水平较低。
而排名后半部分城市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9.0%,占总人口41.5%,GDP占24.7%。
排放连续5年以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保持经济或人口稳定增长,被称为主动达峰城市;排放持续下降,但未和经济或人口发展脱钩,则称为被动下降城市。
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已有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了碳排放主动达峰,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出现了排放的被动下降。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处于排放平台期,其碳排放量下降超过五年但或呈现反弹趋势,而1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仍未达峰,其排放持续增长或短期下降未超过5年。
研究人员认为,城市碳排放下降的原因不尽相同。
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8个主动达峰城市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力为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这些主动达到峰值的城市将经济和人口增长与排放脱钩,即排放降低,但经济和人口却保持增长。而21个被动下降城市的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济衰退或人口流失所带来的,其排放与经济水平和人口未脱钩。研究分析了典型城市的达峰状态,为不同城市实现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建议。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碳达峰是必然的过程,不同类型城市的达峰路径各不相同,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施策。城市的减排目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减排政策,需综合考量城市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目标等因素。
此外,主动达峰城市的经验及教训可供其他城市借鉴,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落后的超级排放城市未来应提出更大幅度的减排目标与更加严格的配套政策,从而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被动下降城市应正视排放量下降的原因,抓住低碳目标带来的产业创新和绿色投资机遇,瞄准经济复苏和碳减排双重目标,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脱钩;主动达峰城市则应进一步探寻碳排放下降趋势的长久维持策略,为未达峰城市提供成功经验。
本次编制的城市排放清单在核算方法、范围和数据来源方面与CEADs团队此前发布的国家和省级排放账户一致,可进行跨尺度比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08.024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最新的碳排放清单:https://ceads.net/data/city/
低碳发展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中国在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以城市为单位的碳排放趋势和达峰模式,可为中国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与低碳转型路线落地提供支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教授单钰理、清华大学教授关大博团队领衔,研究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碳排放达峰态势及驱动力,并进一步量化了关键驱动因素对城市排放下降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
研究团队编制了2001-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研究区域覆盖了中国98%以上的人口、99%以上的GDP和97%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清单涵盖47个社会经济部门、17种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过程相关排放,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涵盖了城市行政边界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发的所有直接碳排放。
研究从长时间序列的排放数据出发,基于多条件函数、曼-肯德尔法趋势检验,以及碳排放与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脱钩关系,识别了碳达峰城市的达峰状态。研究进一步量化了关键驱动因素对城市排放下降的贡献。最后,论文为不同城市实现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能源和经济结构、排放模式和碳排放达峰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2014年,排名前10的城市贡献了所有城市总排放量的18.2%,占总人口的8.5%,GDP占15.3%,前10城市主要分布在经济规模大、消费水平高的特大城市(如上海和江苏南京),或是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城市(如河北唐山和陕西榆林)。排名靠后的城市(如安徽黄山和四川甘孜)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化水平较低。
而排名后半部分城市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9.0%,占总人口41.5%,GDP占24.7%。
排放连续5年以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保持经济或人口稳定增长,被称为主动达峰城市;排放持续下降,但未和经济或人口发展脱钩,则称为被动下降城市。
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已有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了碳排放主动达峰,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出现了排放的被动下降。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处于排放平台期,其碳排放量下降超过五年但或呈现反弹趋势,而1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仍未达峰,其排放持续增长或短期下降未超过5年。
研究人员认为,城市碳排放下降的原因不尽相同。
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8个主动达峰城市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力为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这些主动达到峰值的城市将经济和人口增长与排放脱钩,即排放降低,但经济和人口却保持增长。而21个被动下降城市的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济衰退或人口流失所带来的,其排放与经济水平和人口未脱钩。研究分析了典型城市的达峰状态,为不同城市实现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建议。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碳达峰是必然的过程,不同类型城市的达峰路径各不相同,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施策。城市的减排目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减排政策,需综合考量城市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目标等因素。
此外,主动达峰城市的经验及教训可供其他城市借鉴,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落后的超级排放城市未来应提出更大幅度的减排目标与更加严格的配套政策,从而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被动下降城市应正视排放量下降的原因,抓住低碳目标带来的产业创新和绿色投资机遇,瞄准经济复苏和碳减排双重目标,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脱钩;主动达峰城市则应进一步探寻碳排放下降趋势的长久维持策略,为未达峰城市提供成功经验。
本次编制的城市排放清单在核算方法、范围和数据来源方面与CEADs团队此前发布的国家和省级排放账户一致,可进行跨尺度比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08.024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最新的碳排放清单:https://ceads.net/data/city/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