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察:首个常态化产业专家团用科技支撑稳产保供

2022-10-14 21:38:0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从去年秋汛地涝、今春小麦苗弱到今夏南方干旱,中国农科院组织专家先后五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抗灾夺丰收、“三秋”抢收抢种、蔬菜应急保供、保夏粮、秋粮丰收等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专项行动,辐射带动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种粮大户、普通农户三万多人次,赢得了地方政府、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

10月12日,中国农科院宣布正式启动小麦产业专家团,将上述应急专项行动变为常态化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助力稳产保供和乡村振兴。

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指出,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在全国主产区开展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20个产业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构建一批综合技术生产模式,集成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一批固定试验示范基地,打造“田间课堂”科技服务品牌,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技术支撑和模式储备。


(相关资料图)

去年以来,中国农科院组织专家先后五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支撑专项行动。科技小分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等带队,千余人次专家下沉一线,到全国20余个省(市)、100余个地市(州)、300余个县(区)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工作,组织线上线下“田间课堂”等各类科技指导培训活动近千次,先后发放口袋书、明白纸、挂图月历等技术指导资料两万余册,提出技术建议近500条,从生产实践中提炼需要迫切解决的科研选题近50项,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但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农科院的院地对接协调机制还不够顺畅,院地、院内资源整合还不够充分,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还不够畅通,科技支撑稳产保供长效机制还急需建立完善,迫切需要稳定一支常态化技术攻关与稳产保供科技队伍,更好服务于政府、企业、农民和科研工作,保障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

吴孔明强调,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的成立,是顺应小麦产业发展需求,组建的第一支机制化、组织化、常态化的稳产保供科技支撑队伍体系,将打通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开启全天候、系统性科技支撑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新篇章。

启动会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为专家团依托单位授牌并颁发团长聘书。团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研究员说,我国小麦已连续7年总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过去十年小麦单产增幅达18.7%,这其中,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支撑对保障小麦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小麦生产正面临种植面积趋降、极端天气和主要病虫害频发、主产区干旱缺水加剧、新病虫害跨界威胁等多因素影响,迫切需要多措并举稳固小麦生产基础。小麦产业团将强化职责担当,联合各方力量,组织实施好小麦产业科技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助力小麦增产和农民增收。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孙坦介绍,小麦专家团将依托中国农科院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35人左右固定人员、70人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的稳定的队伍,“有重大应急服务任务时调得来、派得出、用得上”。

专家团将与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在黄淮海小麦生产功能区的河南新乡、周口、安阳,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等,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功能区的江苏扬州、湖北襄阳等,西南西北小麦生产功能区的四川广汉、内蒙古巴盟、新疆昌吉等区域,建设10个小麦产业专家工作站,作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将培训带动100名左右新农人,核心服务区小麦单产提升5%。

孙坦说,2035年将健全上述工作站,推进我国小麦生产功能区单产提高8%,通过田间课堂培训新农人1000名左右。区域专家工作站小麦和下茬作物周年总产量达“吨半粮”(即一亩地年产量超过150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达650-700公斤。

小麦专家团将扎根产业一线,开展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凝练重大攻关目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保障区域生产安全;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提供技术培训好和指导服务;形成协同研讨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服务平台。

吴孔明总结说,产业专家团是中国农科院更好服务农业生产,解决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国家队职责使命,扛好科技支撑稳产保供政治责任的重要体现。以小麦产业专家团为开端,中国农科院将陆续组建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产业专家团,建立覆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稳产保供长效机制,全方位、成建制、常态化全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