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国家责”,春节“不打烊”

2023-02-03 12:42:19    来源:中国科学报    

天刚刚破晓,寒风呼啸,2023年腊月二十九青岛,温度已是零下六摄氏度。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江河清踏进青岛能源所园区的时候,指针刚刚指向早晨七点三十分。进了腊月,当大多数人在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时候,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江河清一切如旧,带领研究组工作“不打烊”,坚守在科研一线。


(资料图)

一大清早,江河清所带领团队的科研人员在电脑屏幕前认真查看和记录数据,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九点钟请所有项目人员参加碰头会,讨论科技部甲醇制氢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江河清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出通知,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把脉掌舵  攻克制氢难关

2013年,江河清结束了在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国加入青岛能源所并担任研究组组长。

“2013年回国工作,针对我国能源化工清洁发展的需求,我选择功能膜材料和膜技术的开发作为团队的研究方向,努力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原创成果和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技术,这是我当年的一个想法。”江河清对《中国科学报》回忆着往昔,一脸灿烂的笑容。

“心系国计民生,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己任”这听起来是一句口号,却的确是江河清给研究组讲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动力。

“作为清洁能源,氢气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最佳能源载体,发展氢能对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代表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途经。”十点零八分,开过研究组工作碰头会,江河清一边整理着案头的文献资料,一边对记者说到。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先选择之一。

身为“国家人”,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因此,江河清团队一刻不敢放松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即便进入了寒冬腊月,仍然坚守岗位,继续耕耘。

“过去5年,我们团队在氧离子传导膜材料开发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新性地开发出抗化学腐蚀的新一代钛酸盐类氧离子传导膜,在制氢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离子传输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江河清介绍说。

寒潮来袭的青岛,窗外风声瑟瑟,实验室内却热火朝天,科研人员或讨论项目、或沉浸试验,都在各自的“赛场”上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副研究员张艳是科技部重点专项的项目骨干,负责混合导体透氧催化膜的设计和制备。博士宋向菊和贾露建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主要负责甲醇制氢性能的测试和分析。对过年“不用心”,张艳和同事们是想把“心”更多地放在科研攻关上。

“如果能把这件事做好,我相信研究组在降低能耗和提高过程效率目标的实现上将有一个突破,产出的成果和技术也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张艳坚定的说。

努力开发新型功能膜材料和膜技术,打破国外“卡脖子”问题,争取为我国的氢能和二氧化碳捕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便是江河清及其研究组坚守工作岗位的原因,是他们前行的目标。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