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头条!白天不让回宿舍?高校“家长兼保姆”式管理不可取

2023-03-18 09:29:41    来源:


(资料图)

文 | 尤小立(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某民办院校学生对校方半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提出公开异议,并对该校有关白天非休息时间不得回公寓(宿舍),以及严格的早晚自习规定表示出极大不满,认为“大学不是中学”,不应用中学的方式进行管理。而对此,校方管理人员回应称,该管理政策是“三十年前制定的”。
近年来,随着“00后”成为大学生的绝对主体,对于这群个性更加张扬的年轻群体如何进行管理,成为很多高校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一些旧有的“经验”是否应该舍弃,值得学校反思。
上述事件中,高校基于旧有制度而“严格管理”引发“00后”学生不满的情况,颇具代表性。
在这一事件中,有两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是“中学式的管理方式”,二是“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学生所说的“大学不是中学”固然不错,但不等于中学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就天然具备合理性,而“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能成为拒绝调整和改变的理由。
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其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中学很多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手段是建基于“高考”这个单一和明确的目标之上的。但在大学,学生的人生选择既然变得多元化,就不再有聚焦于一点的可能,一些严格管理的措施也就失去了实行的必要。
对此,很多大学管理者未必无此识见,但他们之所以仍旧如此要求,是因为在很多民办或公办三本及以下学校的学生中,缺乏学习自觉性和良好学习习惯者并不在少数,一旦实施“放羊”式管理,恐怕连基本的教学秩序也无法保证。
问题在于,这些基层高校的管理者还将此管理方式进一步升级,把本来多元的选择简化为一个选择——考研升等。而这一目标不过是将原来的中学生考大学变成了大学生考研究生,走的依然是“应试”的路子。因此,类似严格的作息规定在那些以“考研工厂”著称的公办大学和民办高校大多也并不少见。
对于高校而言,某些过于严格的管理手段本来只是不甚合理的“无奈之举”,却因为“有用”而被包装成为另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式。其结果便是在当下大学管理中,“不合理但有用”成了一个常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思维偏向。
所谓“有用”,指在实行某些管理措施后,学校的成功考研升等的学生人数在增加,因而成了上述“三十年前制定的政策”的成功经验。因此,学校管理者往往会自信这个政策没有问题,甚至因其政策有此类“成功”案例而享誉全国。
一般而言,不反思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展。但如今,有价值的发展与无价值的发展混为一体,让人不易辨析,“不合理但有用”就是如此。
制定类似于中学的严格管理措施,原本是大学管理者出于务实态度的“无奈之举”。可是,有些学校又在为学生预定“考研升等”的目标,并且在达成部分目标后,便以此为终南捷径,很少会去考虑类似“成功”所可能付出的代价。
在笔者看来,“不合理但有用”的思维偏向既与大学之为大学的宗旨相去甚远,也会实实在在地影响本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这是类似的管理方式付出的一个代价。
另一个代价或可以概括为“双输”。管理上的悖论是管理者管得越多,责任越大;相反,被管者被管得越多,责任感越少。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高校也不能例外。
为了严格管理就需要有更多管理人员,时刻准备制止违规,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让具体管理人员身心俱疲。关键是学生违规的责任也会被转嫁到具体管理人员的身上。就整个学校来说,管理得好,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方一切静好,一旦学生出了问题,首要的责任必然由校方承担。
再从被管者一方看,大学生业已成年,成年人是理应自我管理的。即便不会自我管理,学校也有责任提供锻炼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只有自我管理才能形成“我的责任我承担”的责任心。因此,大学一向提倡学生自治。
然而,在那些对学生过度管理的高校,校方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兼保姆”的角色,为学生划定努力方向,进而替学生规划未来,主观上是为了学生着想,客观上却剥夺了学生成长、成人以及学会承担责任的机会。
在“不合理但有用”思维偏向的指导下,所培养的学生多是千人一面的应试工具,它不仅会让人们失去对大学的美好期待,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远。因此,摒弃“不合理但有用”的思维偏向应该是大学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的一个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