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北斗已发挥巨大作用。以重点和焦点所在的工业互联网领域为例,这本身就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我们可以将‘5G+北斗’作为抓手,推动通信与导航的深度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满足全覆盖、高精度需求,相互赋能,彼此增强。”近日,在世界智能大会上,灾备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期望,有更多有志之士将北斗和5G与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等融合,发展出更多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新的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邓中亮教授团队在导航位置服务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构建了包括单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异构多网多源协同高可靠定位、天地一体高可信位置服务在内的无线网络定位理论方法与异构多网多源协同定位技术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解决了通信与定位“信号共频带融合”的难题,节省了频率;破解了通信基站-终端双向“共频带”相位测量定位理论难题,提出了无线虚拟网格差分定位理论方法;解决了多年困扰学术界的复杂遮挡多径环境下无线网络实时精确定位的难题;为灾害救援、矿井、地下工程等迫切需要无盲区提供了定位服务。
创新源于市场需求,成果回归应用。邓中亮在报告中提到,团队已将多年的成果投入到两个场景的应用。
第一个应用场景是为生产安全的重大保障提供高精度时空基准。比如危险化学品、石油、冶炼、钢铁等重大生产领域,在作业时容易出现定位盲区,产生人员误入危险区的风险,同时也容易出现非实时监测的问题,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实时相应。在通信与导航的帮助下,园区空间分辨能力由国际上数十米提升至1米以内,包括人员分布、实时监控、轨迹跟踪、风险感知,可以实现作业园区内精准无缝定位、危险区透明监控,实时连续岗位监控、规范巡查,也能提早主动预防危机事件产生。
第二个应用场景是为交通安全的城市提供无缝时空信息服务。从停车管理、车载导航、手机导航到服务平台,可望实现实时、精确、可靠,让车辆平均行驶时间减少17%,甚至在车辆隧道定位服务中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这两类场景应用中,5G以高带宽、低时延(<10ms)、大容量(100万用户/平方公里)的优势增强北斗的机遇。邓中亮认为,在这条赛道中,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作为5G标志性技术,定位性能远优于高通、爱立信等方案,已由传统的“窄频带”发展到“宽频带”定位,进一步开拓了广域无线网络基站高精度定位新方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也形成了全球首个高精度定位国际标准。
此外,他还提到,目前在物联网、智慧交通、重大工程建设中,都迫切需要更大范围、高精度无缝定位。比如,在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中,城市峡谷效应严重,平均观测卫星是少于4颗的,所以定位不稳定;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受到地下及卫星拒止环境的影响,地下难以定位;在远海工程建设初期,受到海面高湿、高温、高盐雾、高辐射、漫反射的条件影戏那个跑到精准出现偏差,建站难。要解决这些需求,就亟需构建低成本差分增强与信号无缝覆盖的定位系统与服务。
邓中亮表示,中国作为一个通信强国,地面通信能力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需要发展的就是空中通信网络,“这两个优势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新的火花,我国就能引领整个通信和位置服务的发展,包括社会的智慧化发展进程”。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