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基础数学,按照国际惯例,以姓名字母顺序排列的期刊文章,所有作者贡献等同;对应用数学等交叉学科,则重点考察与国家重大需求的关联性。”在近日召开的第40期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秘书长沙龙上,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巩馥洲分享了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的“数学”经验。
(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等国内数学学科一流的科研院校,早已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阶段性考核等方面,采用了依据学科特点进行学术评价的方法。不过,巩馥洲也坦陈,部分高校数学学科评价不能全面推行,原因是学院与学校的评价不一致,“数学学科在学校人才计划、职称评审中,常在论文数量、项目经费、引用率等方面吃亏”。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介绍,为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科技评价改革中的作用,2021年,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协选取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华医学会5家全国学会,大力推动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
此后,依据学科特点,各试点学会制定并实施了各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并鼓励会员单位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绩效评价、阶段性考核等评价中进行探索应用。2022年3月,科技日报对试点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报道,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和使用,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在各自学科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此次秘书长沙龙旨在对学科学术评价规范试点经验进行全面推广,推动建立覆盖主要学科的学术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难点在破,关键在立。”张桂华认为,如何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体系,需要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术共同体等针对学科特点、领域特色,积极探索并完善分类评价的规范和标准。
2022年科技评价改革监测结果显示,国家层面各类科技评价制度知晓率超过90%,95.8%的受访者认同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对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代表作评价、同行评议等举措的认同度均达到80%。
“学术共同体要凝练和推广试点经验,进一步提升学术自律、促进协同共治。”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副司长冯楚建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类社团在深化评价改革、加强学风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比如,要制定各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完善本领域科研活动自律公约,“鼓励学会参与重大科研失信行为的学术调查,彰显学会在学术界的权威性、公正性。”
在分享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制定和应用情况后,中国物理学会有关负责人谈到了试点中的难题,由于科技评价指挥棒的关键作用,相关单位对评价工作非常重视和谨慎。目前,中国物理学会发布的规范建议以原则性建议为主,相关单位仍需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各学会要发挥好学术自治作用,在奖项评选、人才举荐、院士推选等科技评价活动中摒弃‘四唯’倾向,传导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充分释放科技类社团在科技评价改革中立规范、传导向、造氛围的作用。”冯楚建说。
各学会负责人也据此提出建议,比如,科研管理部门要搭建交流平台,鼓励经验分享和借鉴,并及时总结成熟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形成政策和制度;在已制定科技评价体系与行为规范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学术评价规范中相关评价方法,增强可操作性;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等。
(原标题:让学术评价进一步回归学术共同体——来自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的跟踪报道)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