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起不来的深层原因,价格战已将中国人打上了廉价劳动力的标签

2023-03-26 15:33:46    来源:晨光财富论    

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工资总是起不来?是全国人民的平均薪资水平都很低吗?凭什么我这样自认为优质的劳动者得不到相应的薪资权益保障? 其实,一个深层原因在于“价格战”,它将中国人打上了“廉价劳动力”的标签。

生存成本遭到挤压

首先是人口基数的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是众所周知的现实,这点有利有弊, 比较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由于人口过多而导致的整体薪资水平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 而什么是廉价劳动力呢?


(相关资料图)

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收入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职工,其中最低工资标准指的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而得的月工资水平。联系一下如今大学生纷纷“脱下长衫”,不做“孔乙己”,但却做着与自己的学历、能力不匹配的低薪资工作,不难看出整体就业环境的低迷。

其次是疫情原因。自疫情爆发以来,数不尽的大小企业宣布停业待工,就连一些看似实力颇为雄厚的企业也在不断裁员。与此同时, 生活成本不但没有丝毫降低,反而略有上升的趋势。 工资少到甚至没有,生存成本被大幅挤压,老百姓没有闲置资金,哪来的购物消费欲望呢?而没有购物欲望,何谈促进集体经济?

最后还有一点外部原因,那就是科技的进步。随着ai的爆发式增长,不少颇具创造性的职业也有被取代的危险,例如画师、写手。如今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 昔日“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的调侃正成为现实,不断挤压着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而中国又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平均价格被迫拉低

“价格战”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竞争手段,它主要是通过争相降低产品价格以达到抢先占领市场空间的效果。 其内部动力通常分市场拉动、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三种。目的是打压竞争对手、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消化库存等。

“价格战”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降低价格带来对市场消费的刺激。然而这主要对消费方,即雇佣方有利,毕竟价低量大,何乐不为呢? 但从长期来看,实在是弊大于利。 人才市场渐趋饱和后,原本竞争力较大的人才均价已经被拉低一段时间了,消费方又怎么会愿意花更多的钱而得到一样的质量呢?

因此,整体来看,“价格战”会导致人才平均价格被迫降低,而人才市场上的劳动力变低廉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被打上廉价劳动力的标签,是无奈,也是必然。这些“廉价”的劳动力还要不断内卷——这也是无奈之举——最终,只能像滚雪球一样, 越低廉越卷,越卷越低廉,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失业人员不减反增

前文说过,“价格战”的初衷本就是为了迅速提升销量,刺激消费。 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容易提前透支消费力。 并且,总会有供过于求的情况在。既然后续得不到消费力,自然也就没有利润,由此而必然会导致企业拆分成本,这样更易于生存。成本从哪里拆呢?人力资源。

疫情带动了网购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线下,线上平台、商家之间的“价格战”似乎更加普遍常见。 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消费者看到什么“物美价廉”的都想要,总觉得下一个更便宜更优质,最后自己浪费时间精力不说,消费力提升也不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重要的是加重了行业竞争,很多时候甚至会进一步引发恶性竞争,影响恶劣。

中国国内内卷不断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不过国外倒是也有需求,而这部分人就会被国外市场以更为廉价的价格“购买”。 长此以往,中国人“廉价劳动力”的标签就很难撕下来了。

受疫情影响,加之本就不能长久的“价格战”给中国市场本就趋于饱和的现状增添了更多压力。打“价格战”,短期内消费是增长了,然而没有长期稳定地促消方案,就不可能获得较好的结果。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最终只能导致中国人被贴上“廉价劳动力”的标签, 工资水平要想真正得到提升,还需要漫长的“去标签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价格战”是一定要尽可能避免的。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