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去世了,要把他从微信里删掉吗?_当前播报

2023-06-03 17:28:13    来源:华哥说商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壹心理主笔团:壹心理App壹心理-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前几天,一条“来自远方”的短信让无数人泪崩了。
陕西一名学生考研落榜后,给离世的爸爸发了几条手机短信:
“爸,我研究生没考上……”
“爸爸我好想你,给我托个梦吧,我想见见你……”
意外的是,他竟然收到了“爸爸”的回复:
“没关系的孩子,谁能永远春风得意马蹄疾,你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
“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最棒的,爸爸也很想你……”
他瞬间泪目。
因为他的爸爸,已经去世3年。
他实在太想爸爸了,才发了这个短信,没想到竟会收到新机主的暖心回复。
而回复他的陌生人高先生表示,他当时收到这条短信时,考虑了很久,才决定以爸爸的口吻回复了他。
因为他不想打破对方对爸爸美好的幻想,希望他能重拾信心,越来越好。
没想到,这些短信竟引发了网友们集体泪目,纷纷在评论区怀念自己逝去的亲人:
“去年7月我永远失去了最爱我的爸爸,不管我发什么,却再也不会有回复了”;
“我一直给我妈妈的手机充话费,不舍得让它停机”;
“我爸去世后,我妈继续用他的电话号码,9年了”;
“我的很多密码都是父亲生前的电话,有时会幻想他突然有一天回来了……”
原来,那么多人在默默保存着和逝去亲友仅存的,哪怕一点点的联系。
也有人因为太悲伤,不知道要如何面对与逝者的联系:
“高中最好的朋友离开十几年了,每次想起他都很难过,有时会想,是不是要删了他的QQ才能不那么难受?”
“我女儿的微信抖音都留着,可是里面的好友却越来越少了”;
……
看得好难过。
丧失至亲至爱,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想起一段话:“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人通常不会感到悲伤。真正让你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看到的半盒牛奶、是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是安静折叠在床上的被子……”
这几年,随着年岁渐长,身边几位长者相继去世。
爸爸妈妈,失去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
如高亚麟老师所言: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
我慢慢体会到,我们都已经到了要面对死亡的年纪了,这种「丧失」逼着我们不得不长大。
而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不是悲伤的结束,而是悲伤的开始。
今天,想和你聊聊:如何疗愈悲伤。
最沉痛的悲伤,是遗憾
聊起这个话题,我听到最多的悲伤,就是:遗憾。
“爷爷突然去世,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就阴阳相隔”;
“奶奶走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被折磨得不成人样,遗憾最后的时光没能让她舒服一点”;
“好遗憾当初对妈妈关心太少,小病小痛的时候没注意到,直到变成癌症晚期,后悔莫及”;
“遗憾直到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人,我都没有跟她说过一句「我爱你」”;
……
这些无法挽回的遗憾,是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
我们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填补那个内心的缺口。
演员王鸥曾说,自己最遗憾的事,就是在父亲病重的时候,没有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去看他,陪伴他。
她哭着对那天的自己说:
「你应该把手上的工作全部放下,立刻赶回家,看你爸爸最后一眼。不然,未来的日子里,每一天你都会为此而后悔。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大的遗憾。
我现在每一天都在想起父亲的脸,觉得很遗憾,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女儿的责任。」
贾玲听完,泣不成声。
“时光要是能倒流就好了,真的。”
来源:《王牌对王牌》
为什么这种遗憾如此刻骨铭心呢?
知乎上一个匿名用户说:
就是一个很深很深的伤口,里面还在淤血,皮肉先长好了,就是一碰就痛。
我以为没事了,结果同学一句「我妈来接我」,伤口被瞬间撕开。
我不知道伤口有多深,但肯定是好不了了。
著名悲伤治疗师朱莉娅•塞缪尔认为:
“亲人离世最悲伤的,并不是离世的那时候。而是后来,我们逐渐将他从生活中剥离的时候。
这个过程往往粘着血,带着肉。
而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个细节,会与过去相遇。”
这种悲伤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充分的释放,足矣将一个人吞噬。
时光不会倒流,人死不能复生。

我们该怎样,才能从悲伤的泥淖中走出来?

经历5个阶段才能走出悲伤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了“悲伤的五个阶段”。
罗丝认为, 悲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
无论是一个人面对灾难性的个人损失(工作、收入、自由),或是亲人逝去、失恋、离婚、受骗、面临绝症、宠物死亡等,哀伤的阶段都是相同的。
如果困在其中某个阶段,就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
阶段一:否认 / 隔离(Denial)
这个阶段,悲伤的人会否认或逃避事实,认为「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把自己隔离起来,其实是一种防卫机制。
一般有以下3种表现:
1.压抑悲伤,哭不出来
有些人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亲人、朋友,虽然内心悲伤到极点,但可能一滴眼泪都哭不出,或被人指责「太冷血」,或自责「不孝顺」。
2.不愿接受现实
电影《遗愿清单》中,男主在罹患癌症之初,都不愿相信癌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医生宣判丈夫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时间时,妻子不愿接受现实,还认为是诊断错误,要带丈夫转院治疗。
来源:电影《遗愿清单》
3.假装对方还在
我们会在潜意识里觉得:我装作没事发生,这件事就不会伤害到我。
纪录片《人生果实》中,和修一爷爷相爱一辈子的英子奶奶,在修一去世后,还保持着每天给他做饭的习惯。
然后对他说:“修一,饭好了”。
英子奶奶不觉得寂寞,也不大会感到悲伤。
「屋里到处都有他留下来尚未完成的东西,每次看到,都会有他还在的感觉。」
但朱莉娅•塞缪尔说:
「真正伤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代人的,不是悲伤本身,而是他们为了逃避痛苦做的事情。」
来源:纪录片《人生果实》
阶段二:愤怒(Anger)
当我们无法再欺骗自己,度过了「否认」阶段时,现实的苦痛会慢慢浮现。
然后把悲伤投射出去。
我们可能会觉得命运不公平,反复责问:为什么偏偏是我要承受这些?
也可能会对死者感到愤怒,指责Ta们狠心离开自己。
甚至对自己感到愤怒,责怪自己觉得自己或他人要为亲友的去世负责,恨自己无能为力。
电影《情书》中,女主藤井树的爸爸因感冒突然恶化为肺炎,晚上病发休克时,外面下大雪,救护车至少要一个钟才能到。
爷爷决定背着藤井树的爸爸到路边打车,又拦不到车。
爷爷坚持背着他走到医院,最终还是抢救无效而身亡。
从此以后,藤井树的妈妈便在心里认定,是爷爷不顾医院劝告,一意孤行把丈夫背到医院,导致丈夫来不及抢救。
她心里一直对爷爷有一团怒火,在家中常常忽略他,也一直内疚自己当年没有阻止爷爷。
她通过这种方式,把丈夫死去的痛苦转移出去。
来源:电影《情书》
阶段三:讨价还价(Bargaining)
「愤怒」过后,我们会想努力挽救。
于是开始和自己,或者医生,或者自己的信仰(比如佛祖、上帝)等进行「讨价还价」,以为只要改变当时的做法,就能避免坏结果,或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比如:
「只要能救Ta,我做什么都可以,多少钱都愿意」
「如果我当时早点带Ta去医院,或许就不会变成今天这样」
「如果我以前能对Ta好一点……」
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和命运讨价还价。
来源:电影《情书》
阶段四:沮丧/抑郁(Depression)
这个阶段,我们知道做什么都无力回天了,痛苦会加倍袭来,再也没有任何理由逃避。
我们会变得非常脆弱、消沉、失控,自暴自弃,就像所有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全部毁灭了。
这是五个阶段最难的一关,严重的甚至可能想轻生。
记得我外公突然去世的时候,外婆每天不肯吃饭,以泪洗脸:
「这个老头子真的抛下我走了,他不在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反正一把老骨头了,干脆死了算了」。
那种痛,或许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
来源:纪录片《人生果实》
阶段五:接受(Acceptance)
最后一个阶段,我们终于接受了「丧失」的事实,学会放下,重新开始生活。
就像《情书》中的一个故事。
女主藤井树和当年的爸爸一样,在一个飘着大雪的夜晚,由于长期感冒转为高烧,救护车最快要1个小时才能赶来。
爷爷再次决定,把藤井树背到医院,却被藤井树的妈妈拦住。
她终于说出了心中对爷爷的愤怒:「难道你还要把这个孩子害死吗?
当初你自己背着你儿子走到医院去,足足用了1个小时。你还记得吗?
可是还是来不及急救,你儿子才因此而死的,难道你还想重复同样的结局吗?」
爷爷却笃定,当年他背着藤井爸爸跑去医院,只用了40分钟。
准确地说,是38分钟。
他之所以会死,真的是因为病得太严重,无论如何都救不回来了。
妈妈愣住了。
其实她内心深处知道这个事实,只是一直不愿承认。
最后,75岁的爷爷背着藤井树,一路跑一路摔,在40分钟内赶到了医院,藤井树经过救治安然无恙。
妈妈才真正接受丈夫当年无法救回的事实,走出哀伤,一家人开始新生活。
来源:电影《情书》
罗丝认为,悲伤的这五个阶段不一定按特定顺序发生,我们也不一定会经历其中所有阶段,但是她认为至少会经历其中两个阶段。
我们了解它,只是帮助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以便更好地帮助自己或亲友处理悲伤。
每个人处理悲伤的时间和方式,都不一样。
比如亲人去世,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哭不出来,有人沉默不语,有人欢声笑语……
这都很正常。
所以,不要轻易批判自己或他人面对悲伤的方式。
写在最后
《情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泪目。
一个女孩的未婚夫在登雪山时不幸遇难。整整2年,她都无法接受事实,也无法开始新生活。
直到朋友带她去到未婚夫遇难的雪山,她仿佛感觉,他就在山上,静静地看着自己。
所有的悲伤、委屈、怨恨,都化作一声声的呐喊: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非常好。」
-「你好吗?」
……
最后,泣不成声。
或许,这是她和爱人在内心真正的告别。
来源:电影《情书》
《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台词: 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遗忘。
面对丧失,我们不需要遗忘。
不需要刻意删掉联系方式,或者扔掉对方的所有遗物、照片等,甚至对ta避而不谈……
我们更需要的,是“整合性哀伤”——
带着对亲友健康的的思念和联结,可以自由地走进回忆,也可以感受现实中的美好。
这种哀伤,是一种爱。
让活着的人带着爱的力量,更好地活下去。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关注公众号壹心理,回复【急救】即可免费获得解救压力和心理伤害的【心理急救手册】电子版。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朋友们转发、点赞、发表神评!

END

-扫码添加华哥微信-
每天分享商业第一手讯息和投资感悟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