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今年十一长假,最火的字是什么?不用多想,一定是“堵”字,拥堵的“堵”,堵塞的“堵”,公路堵、景区堵、酒店堵、城市道路堵,各类风味小吃,也堵。除了堵,还是堵。
苏州的平江路,整条街才五百米,但排队长达一公里;有网友发帖,几公里的路,开了5小时;有人调侃,全国14亿人,2亿在郑州东站……机构排出的全国前五名最堵景区是,北京故宫、上海外滩、成都宽窄巷子、西安兵马俑和杭州西湖。网友则给出自己的前五名最堵景区,只是,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杭州西湖、安徽黄山、北京故宫、上海迪士尼、西安兵马俑、山东泰山、重庆磁器口古镇等,都被网友认为是最堵景区。如果苏州平江路街真的五百米排队一公里,也该算是最堵景区之一。
堵,对游客来说,不是可以接受的事,更不是什么好事。如此拥堵,不可能有很好的旅游体验,不可能在旅游中享受轻松、愉快的感觉,看不能尽兴,吃也不能尽兴,行则更不能尽兴。假期旅游,更多的变成一种氛围,一种参与,一种体会热闹场景。同时,就是给自己的旅游经历留下一种特殊的回忆。
但是,就旅游市场来说,则是全面复苏和回归的标志,是旅游市场消费在“堵”字中升华、在“堵”字中闪光的表现。对旅游业来说,就是人流、车流、消费流的统一,特别是人流,是旅游消费市场的核心要素。只要人流足,旅游市场就会兴旺,旅游消费就能活跃。反之,旅游市场就很难提振。五一、端午、十一假期的旅游市场,很明显是活跃的、兴旺的,属于人山人海、门庭若市的,特别是十一长假,可以公开宣告,中国的旅游消费市场已经全面复苏、全面回归。
与“堵”结伴而行的,是一串旅游消费市场带来的火热数字。交通运输部预计,这个黄金周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0.5亿人次,日均达2.57亿人次;文化和旅游部预计,今年黄金周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预计达8.96亿人次,同比增长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25亿元,同比增长138%;大数据显示,今年十一假期跨省长线游的预订量占比超过八成;假期第一天(9月29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达2009.8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全国公路网流量达6671万辆次,超过往年的拥堵,依然挡不住出行的脚步,等等。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在全国各大景区充分展现,在“堵”字中闪闪发光。
要知道,旅游不只是一个“游”,而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深刻内涵的综合名词。从旅游的直接效应来看,包括吃喝玩乐游购看,旅游带来的综合效益,也是倍增的,是发散的、扩充的;从旅游的间接效应来看,就是人流带来车流、车流带来物流、物流带来消费流,多个行业都会受益于旅游,产生间接旅游效益;从旅游的发散效应来看,旅游也是一种信心提振,一种信心体现,说明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是非常强的,面对经济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是有决心和信心战胜的。不然,就没有勇气和魄力外出旅游。即便假期旅游十分拥堵,他们也要加入到旅游大军,去体会拥堵带来的另一种喜悦和欢快,并从这样的喜悦和欢快中体会经济恢复的感受。
中国的旅游消费市场,能够快速地走出疫情阴影,成为消费市场全面恢复的领头羊,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能够有力带动其他消费领域的全面恢复的。因为,在十一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发力的同时,文化、娱乐、健身等消费领域,也是恢复势头强劲,特别是电影市场,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日20时47分,2023年全国电影市场国庆档新片票房榜(含点映及预售)破16亿元。
实际上,十一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出现的拥堵现象,只是一个方面的标志。中国经济的恢复,也不只是旅游市场,各方面的恢复工作都是井然有序。其中,制造业恢复是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回到扩张区间,说明市场需求已经恢复,与消费市场恢复就形成了同频共振状态,这对中国经济全面恢复是非常有利的。而国外媒体和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展望,也在经济稳步恢复中,继续看好,认为中国今年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希望很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依然不可忽视。如此,对唱空唱衰中国经济者也是最严厉回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