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月14日电 (记者 胡远航)哺乳动物中也有用毒高手?鼩鼱就是其中一种。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从亚洲短尾鼩鼱的颌下毒腺中分离出来的毒素BQTX,不仅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黄蜂和海蜗牛的毒素相似,还可以在猎物体内保持16小时半衰期的高血浆稳定性,以麻痹猎物并囤积供日后食用。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据介绍,有毒动物占了整个动物界的15%以上。但科研人员对有毒动物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两栖、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关有毒哺乳动物的研究还很少。
化石证据表明,许多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拥有毒液输送系统。现存的有毒哺乳动物包括鼩鼱、鸭嘴兽、懒猴和蝙蝠等,它们通过有凹槽的牙齿将有毒的唾液输送给猎物。其中,鼩鼱是一种高度活跃的食虫动物,有大量的能量需求,几乎需要不停地进食,其日进食量是其体重的3倍。对于小型猎物,它们往往立刻食用,而对于大型猎物,他们会囤积供以后食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和蒋学龙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从亚洲短尾鼩鼱的颌下毒腺中分离出来一种毒素——BQTX。这一毒素特异性分布在唾液腺中,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黄蜂和海蜗牛的毒素相似。这表明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毒液在进化上有关联性。
此外,研究还表明,BQTX通过增强凝血酶和第十二因子活性并抑制纤溶酶活性诱导急性高血压和凝血,并通过抑制弹性蛋白酶表现出强烈的镇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毒素在猎物体内保持16小时半衰期的高血浆稳定性,这可能会延长中毒时间,以麻痹猎物并囤积供日后食用。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提示亚洲短尾鼩鼱通过利用毒液以达到最佳觅食收益,也为凝血系统的酶活性调控提供新思路。(完)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