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云转播:让冬奥观赛既流畅又个性化 |
采访者坐在一楼的蓝色背景前,被采访对象则坐在三楼的一个办公室里,但呈现在屏幕画面上的效果,却是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坐在一起的面对面采访画面。
——这是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基于5G云转播平台打造的一个“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场景,通过扣蓝技术,使两个人物合成到一个画面里,且实现了高速实时传输。
在北京市“科技冬奥”专项的支持下,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超高清云转播平台、5G云转播背包等系列产品,将重资产、高门槛的传统转播“轻量化”,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目前,该项目已被作为科技冬奥三大重点布局产业之一。
“传统转播以现场制作为主,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CTO张鹏洲说,4K转播车价格更是高达8000万,只有少数机构有能力使用。因此传统转播面临设备成本高、人员投入大等问题。
张鹏洲介绍,云转播把转播车的功能搬到云端,现场信号可以通过5G背包,利用5G网络传输到云转播平台,只需要笔记本电脑等轻量级设备,就可以实现多路信号的云上导播切换。
“5G背包相对轻便灵活,云转播可以实现随处播,比如转播车难以行驶的高山大川等不再成为播出壁垒,只要网络到就可以进行直播。”云转播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刘慧介绍。
在实际工作中,两块砖头大小的5G背包由摄像师被在身上。背包重930克,自带电源可供电4个小时,外接电源可供背包使用6个小时。10个小时足以支撑大型户外直播。背包设有耳机孔,现场摄像师或者主持人可以与导播台实时沟通,以便调整机位。
“为了适应冬奥测试赛的户外寒冷环境,我们首次使用了石墨烯的内胆包”。云转播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刘秀介绍,打开充电宝开关,石墨烯可以持续为5G背包产热保温,瞬间提升使用温度20-30摄氏度,所以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5G背包也可以正常使用。
通过5G背包传到云端的前端信号如何处理?在云转播科技工作,工作人员可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转播。12路摄像机的信号画面呈现在屏幕上,他可以任意用键盘完成导播切换。
“除现场摄像设备以外,所有导切制作均在云端完成。无需大的导播切换台,工作人员在咖啡店、家里或者任何地方,都可以用笔记本电脑连入云端完成信号制作。”张鹏洲介绍,云转播系统前端不仅支持专业广播级摄像机的信号采集,还支持手机、非专业摄像设备等。
云转播还应用到远程无人混合采访中。比如受访运动员在赛场,新闻记者在另一地点,“云转播”可以实现将二人“合体”在一个画面中,使双方顺畅地进行采访。
张鹏洲介绍,在“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中,已多次使用云转播及相关衍生服务。在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云转播和基于云转播技术的远程无人混合采访、远程新闻发布系统得到应用,成功完成冰球、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跳台滑雪等多场赛事和相关活动的转播服务。
在测试赛期间,“云上制作中心”位于云转播科技公司的首钢办公区,一台笔记本、一个屏幕就完成了“云上制作中心”的搭建,通过5G背包传来的前端信号,导播人员在办公区完成多画面的导切、音频及字幕的制作,最后将信号分发到多个媒体进行直播。
目前,云转播平台已实现了49场、4020分钟比赛的转播,服务了26场无人混合采访、7场远程新闻发布会。
此外,云转播可以实现“多版制作”,即同样的前端信号,不同的团队可以实时在线制作出不同的版本,满足新媒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千人千面”。
“比如一场演唱会,不同观众喜欢不同的歌手和明星,导播就可以根据观众喜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镜头。” 据张鹏洲介绍,云上导播台也可以实现异地协同,让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工种随时接入同时制作。
工作人员演示远程无人混合采访。郑金武摄
“云上制作中心”可实现“多版制作”。郑金武摄
采访者坐在一楼的蓝色背景前,被采访对象则坐在三楼的一个办公室里,但呈现在屏幕画面上的效果,却是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坐在一起的面对面采访画面。
——这是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基于5G云转播平台打造的一个“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场景,通过扣蓝技术,使两个人物合成到一个画面里,且实现了高速实时传输。
在北京市“科技冬奥”专项的支持下,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超高清云转播平台、5G云转播背包等系列产品,将重资产、高门槛的传统转播“轻量化”,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目前,该项目已被作为科技冬奥三大重点布局产业之一。
“传统转播以现场制作为主,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CTO张鹏洲说,4K转播车价格更是高达8000万,只有少数机构有能力使用。因此传统转播面临设备成本高、人员投入大等问题。
张鹏洲介绍,云转播把转播车的功能搬到云端,现场信号可以通过5G背包,利用5G网络传输到云转播平台,只需要笔记本电脑等轻量级设备,就可以实现多路信号的云上导播切换。
“5G背包相对轻便灵活,云转播可以实现随处播,比如转播车难以行驶的高山大川等不再成为播出壁垒,只要网络到就可以进行直播。”云转播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刘慧介绍。
在实际工作中,两块砖头大小的5G背包由摄像师被在身上。背包重930克,自带电源可供电4个小时,外接电源可供背包使用6个小时。10个小时足以支撑大型户外直播。背包设有耳机孔,现场摄像师或者主持人可以与导播台实时沟通,以便调整机位。
“为了适应冬奥测试赛的户外寒冷环境,我们首次使用了石墨烯的内胆包”。云转播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刘秀介绍,打开充电宝开关,石墨烯可以持续为5G背包产热保温,瞬间提升使用温度20-30摄氏度,所以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5G背包也可以正常使用。
通过5G背包传到云端的前端信号如何处理?在云转播科技工作,工作人员可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转播。12路摄像机的信号画面呈现在屏幕上,他可以任意用键盘完成导播切换。
“除现场摄像设备以外,所有导切制作均在云端完成。无需大的导播切换台,工作人员在咖啡店、家里或者任何地方,都可以用笔记本电脑连入云端完成信号制作。”张鹏洲介绍,云转播系统前端不仅支持专业广播级摄像机的信号采集,还支持手机、非专业摄像设备等。
云转播还应用到远程无人混合采访中。比如受访运动员在赛场,新闻记者在另一地点,“云转播”可以实现将二人“合体”在一个画面中,使双方顺畅地进行采访。
张鹏洲介绍,在“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中,已多次使用云转播及相关衍生服务。在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云转播和基于云转播技术的远程无人混合采访、远程新闻发布系统得到应用,成功完成冰球、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跳台滑雪等多场赛事和相关活动的转播服务。
在测试赛期间,“云上制作中心”位于云转播科技公司的首钢办公区,一台笔记本、一个屏幕就完成了“云上制作中心”的搭建,通过5G背包传来的前端信号,导播人员在办公区完成多画面的导切、音频及字幕的制作,最后将信号分发到多个媒体进行直播。
目前,云转播平台已实现了49场、4020分钟比赛的转播,服务了26场无人混合采访、7场远程新闻发布会。
此外,云转播可以实现“多版制作”,即同样的前端信号,不同的团队可以实时在线制作出不同的版本,满足新媒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千人千面”。
“比如一场演唱会,不同观众喜欢不同的歌手和明星,导播就可以根据观众喜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镜头。” 据张鹏洲介绍,云上导播台也可以实现异地协同,让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工种随时接入同时制作。
工作人员演示远程无人混合采访。郑金武摄
“云上制作中心”可实现“多版制作”。郑金武摄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