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代表:加速农村电商与寄递物流融合发展

2022-03-04 19:38:50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4 19:45:52
选择字号:
赵皖平代表:加速农村电商与寄递物流融合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304160209.jpg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  受访者供图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但在目前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市场情境中,乡村规模经济发展不足、农村电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行业被拥有巨量网络的垄断企业控制导致准入门槛偏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指出。

据2020年国家邮政局数据,邮政快递服务点已覆盖了3万多个乡镇。全国目前拥有邮政快递营业网点32万个,按照14亿人计算,意味着每4500人就有一个服务网点。

在赵皖平看来,这一密度,依然未达到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快递平权服务需求。总体供给严重不足,结构分布严重不均等原因,使快递服务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快递平权服务需求。现阶段城市的快递服务点相对充分,乡村严重不足,依然是我国快递基础供给当下最主要的现状。

“农村电商物流的分散性、规模小和季节性,阻碍乡村规模经济发展。”赵皖平说。农村电商物流涉及农产品、农资和农户日常生活用品等产品,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和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也尚待开发。农产品损耗率大,冷链基础设施缺乏,快递的交易规模化,交易品类与交易频度提升,农村电商与快递业的融合发展存在困境,农村网购“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而且,我国快递业可能会向寡头垄断市场发展,长期以来存在取件码等信息被强制截流、被强制抽佣,消费者被强制使用特定APP回传信息等问题。相关问题不利于改善行业竞争结构,引入创新模式,促进行业长远发展。

在政府支持下,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激活快递业末端活力,富裕一线劳动者、农村劳动者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

“应通过最大力度开发目前的农村电商存量资源,借助互联网+升级快递末端软件技术等手段,帮助快递末端节点实现一点多能,创新资源共享模式,降低快递边际成本。”赵皖平表示。

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加速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业融合发展,拉动内需助力乡村振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2021年的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370亿件,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进村超1.85万亿元。依托“互联网+”,加强城市市场、物流企业与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衔接,发展专业化农产品寄递服务和冷链仓储加工设施,助力农产品销售,特别是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健全乡村物流体系,以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为工作导向,引进农村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健全农村物流信息追溯体系,鼓励农户综合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实时监控等科技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标准化、智能化管理,双向发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

其次,要有效提升快递末端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在东中部农村地区,更好发挥市场力量作用,引导企业驻村设点,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挥邮政在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快递、供销等合作,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探索农村物流末端配送新路径,推动农村电商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等新模式。建立健全县级物流设备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冷链物流设备调配管理,提高冷链设备运转效能,降低乡村冷链物流发展成本。

最后,要着力夯实“包容、审慎、创新、协同”监管机制,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格局。持续关注垄断性大型平台、拥有较大行业话语权和监管权的平台,鼓励创新和公平竞争,坚持利益联结、惠农富农的原则,对大平台企业的数据资产、垄断地位、安全底线、社会责任等强化监管,取消不合理限制,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降低市场损耗成本。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管理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机制,依托各部门和行业在农村物流发展中的已有基础和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构建“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  受访者供图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但在目前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市场情境中,乡村规模经济发展不足、农村电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行业被拥有巨量网络的垄断企业控制导致准入门槛偏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指出。

据2020年国家邮政局数据,邮政快递服务点已覆盖了3万多个乡镇。全国目前拥有邮政快递营业网点32万个,按照14亿人计算,意味着每4500人就有一个服务网点。

在赵皖平看来,这一密度,依然未达到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快递平权服务需求。总体供给严重不足,结构分布严重不均等原因,使快递服务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快递平权服务需求。现阶段城市的快递服务点相对充分,乡村严重不足,依然是我国快递基础供给当下最主要的现状。

“农村电商物流的分散性、规模小和季节性,阻碍乡村规模经济发展。”赵皖平说。农村电商物流涉及农产品、农资和农户日常生活用品等产品,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和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也尚待开发。农产品损耗率大,冷链基础设施缺乏,快递的交易规模化,交易品类与交易频度提升,农村电商与快递业的融合发展存在困境,农村网购“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而且,我国快递业可能会向寡头垄断市场发展,长期以来存在取件码等信息被强制截流、被强制抽佣,消费者被强制使用特定APP回传信息等问题。相关问题不利于改善行业竞争结构,引入创新模式,促进行业长远发展。

在政府支持下,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激活快递业末端活力,富裕一线劳动者、农村劳动者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

“应通过最大力度开发目前的农村电商存量资源,借助互联网+升级快递末端软件技术等手段,帮助快递末端节点实现一点多能,创新资源共享模式,降低快递边际成本。”赵皖平表示。

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加速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业融合发展,拉动内需助力乡村振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2021年的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370亿件,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进村超1.85万亿元。依托“互联网+”,加强城市市场、物流企业与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衔接,发展专业化农产品寄递服务和冷链仓储加工设施,助力农产品销售,特别是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健全乡村物流体系,以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为工作导向,引进农村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健全农村物流信息追溯体系,鼓励农户综合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实时监控等科技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标准化、智能化管理,双向发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

其次,要有效提升快递末端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在东中部农村地区,更好发挥市场力量作用,引导企业驻村设点,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挥邮政在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快递、供销等合作,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探索农村物流末端配送新路径,推动农村电商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等新模式。建立健全县级物流设备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冷链物流设备调配管理,提高冷链设备运转效能,降低乡村冷链物流发展成本。

最后,要着力夯实“包容、审慎、创新、协同”监管机制,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格局。持续关注垄断性大型平台、拥有较大行业话语权和监管权的平台,鼓励创新和公平竞争,坚持利益联结、惠农富农的原则,对大平台企业的数据资产、垄断地位、安全底线、社会责任等强化监管,取消不合理限制,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降低市场损耗成本。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管理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机制,依托各部门和行业在农村物流发展中的已有基础和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构建“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