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揭秘“死吃不胖”!这个团队连续输出扎心真相

2022-07-16 15:22:58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6 13:02:25
选择字号:
揭秘“死吃不胖”!这个团队连续输出扎心真相

 

曾经用了2年时间,北京工商大学讲师胡素梅一直在人海中寻觅一种人,传说中“死吃不胖”的人。

“长此以往,我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这个人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胡素梅告诉《中国科学报》。她是为一项研究寻找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研究开展了6年,找人就用去1/3的时间。

“通常,我们对这群人的印象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不会发胖。因为我们认为他们会通过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将摄入的过多能量消耗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张雪映说。

她们的导师,著名生理学家John Roger Speakman曾在2007年参加了一场学术交流会。演讲者说:“研究肥胖人群只会告诉我们如何变得肥胖,如果我们想变瘦,应该去研究那些真正瘦的人。”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因此2011年来中国工作时,就把这个研究“瘦子”的计划写进了申请书。

11年后的今天,Speakman团队针对瘦子群体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子刊《细胞—代谢》杂志上。他们从数据中得到的结论,颠覆了人们对这个人群的认知。

image.png

Speakman教授团队合影  课题组供图

专注研究肥胖,频出“扎心”论文

John Roger Speakman,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是为数不多的中英美“三国院士”。

目前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讲席教授。多年来,Speakman一直致力于动物和人类能量代谢的研究。

近年来,他的团队在肥胖研究这个领域持续输出,发表了一系列“火出圈”“上热搜”的研究成果。

2021年8月13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中年发福,不能再用“代谢率下降”给自己洗地了。

2周后,他们又在《当代生物学》发文,告诉大家:越胖的人越不容易靠运动减肥!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在胖友们的心上连插两刀。那么这次针对瘦子的研究,结果还是这么“扎心”吗?

稀有的瘦子

找一个瘦子很容易,但想要找到一个BMI小于18.5,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健康瘦子,则相当难。

美国全民调查数据显示,美国超瘦人群占比大概为1.5%-2%,证明了这个人群本身的稀有。而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关数据,这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胡素梅在研究早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招募瘦子组志愿者,然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总是寥寥无几。

以至于后来,无论走在食堂、广场、地铁、教室……胡素梅几乎随时随地都在“物色”志愿者:“你好,我看你很瘦,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你吗?”“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瘦吗?要不要来测试一下?”

更挑战的是,这些志愿者不仅要够瘦,还要足够健康。研究人员首先排除了肥胖、孕期、哺乳期及因各种疾病导致变瘦的人群,并通过问卷进一步调查这些人群的饮食情况和运动情况。

最终他们招募到150名合格的“健康瘦子”,有趣的是,在这150人中,女性就占了83%。相比之下,正常体重(21.5<BMI<25)组的女性占比仅为46.8%。

“我们预想的是男女比例应该差距不大,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胡素梅说,“具体原因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女性更愿意参与这样的研究,因为她们本身对身材和饮食结构更为关注。另一方面,可能在健康的超瘦人群中女性本身就占更大的比例。”

在跟志愿者们接触的过程中,胡素梅发现,大多数超瘦人群都希望自己能再胖一点。其中不少人抱怨自己“挺能吃的,但就是胖不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想象中的瘦子vs真实的瘦子

完成志愿者招募后,研究者对他们展开了8项指标的测试:身高和体重、身体组成成分、血生化指标、内皮功能、肺功能、基础代谢率、活动量以及总能量消耗(双标水方法)。

所谓“双标水方法”,就是让志愿者喝下双标水后,连续14天采集志愿者尿液,并分析尿液中标记物的丰度值变化,以此来测定志愿者的能量消耗。这也是测量自由活动状态下日常能量消耗的“金标准”。

经过测算,研究人员发现,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健康瘦子”组通过饮食摄入的能量要少12%。这一结果已经排除了为保持苗条而刻意节食的那部分人。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瘦子的运动量一点也不高,甚至比普通人群还要低23%!

此外,尽管这些人吃得不多,动得更少,但他们的静息代谢率却又出人意料地高于预期。“这跟我们最初的设想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恰恰相反。”论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张雪映对《中国科学报》说。

像很多人一样,张雪映也认识一些号称“死吃不胖”的朋友。无论从直观感受,还是从科学假设出发,研究人员最初都以为,这些人之所以瘦,是因为他们平时吃得多、消耗量比较高,同时通过大量运动来来控制体重。

“现在看起来,即便真有这样的人,也是瘦子中的极少数。毕竟,我们的150位志愿者中,没有一个符合这种模式。”张雪映说。

张雪映同时表示,这篇文章最大的遗憾在于,仅仅从能量角度测量了瘦子们的食量,但没有调查他们具体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询问他们的饱腹感。“在未来的研究中纳入这几类信息,可能会帮助我们发现更多有趣的信息。”她说。

瘦是“基因彩票”吗?

在普遍“以瘦为美”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说天生易瘦体质的人“中了基因彩票”。

这可能是真的。相比正常体重人群,这些瘦子们的心脏健康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压等非常优秀。

“我们常常强调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但看起来,仅就保持身体健康而言,一个较低的体脂率似乎比运动本身更重要。”张雪映说。

总而言之,这些健康的瘦子,不需要控制饮食,不需要额外运动,就能保持更高的基础代谢率(可能与甲状腺素水平有关)和更优的生理生化指标,是什么样的遗传基因造就了他们呢?

“我们的初步遗传学研究指出,这些个体的部分基因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我们曾尝试在小鼠中敲除这些基因,发现可以引起相应的表型变化。”论文通讯作者Speakman对《中国科学报》说,“下一个研究阶段,我们将更多地关注这些表型产生背后的遗传机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曾经用了2年时间,北京工商大学讲师胡素梅一直在人海中寻觅一种人,传说中“死吃不胖”的人。

“长此以往,我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这个人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胡素梅告诉《中国科学报》。她是为一项研究寻找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研究开展了6年,找人就用去1/3的时间。


(资料图片)

“通常,我们对这群人的印象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不会发胖。因为我们认为他们会通过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将摄入的过多能量消耗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张雪映说。

她们的导师,著名生理学家John Roger Speakman曾在2007年参加了一场学术交流会。演讲者说:“研究肥胖人群只会告诉我们如何变得肥胖,如果我们想变瘦,应该去研究那些真正瘦的人。”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因此2011年来中国工作时,就把这个研究“瘦子”的计划写进了申请书。

11年后的今天,Speakman团队针对瘦子群体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子刊《细胞—代谢》杂志上。他们从数据中得到的结论,颠覆了人们对这个人群的认知。

Speakman教授团队合影  课题组供图

专注研究肥胖,频出“扎心”论文

John Roger Speakman,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是为数不多的中英美“三国院士”。

目前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讲席教授。多年来,Speakman一直致力于动物和人类能量代谢的研究。

近年来,他的团队在肥胖研究这个领域持续输出,发表了一系列“火出圈”“上热搜”的研究成果。

2021年8月13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中年发福,不能再用“代谢率下降”给自己洗地了。

2周后,他们又在《当代生物学》发文,告诉大家:越胖的人越不容易靠运动减肥!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在胖友们的心上连插两刀。那么这次针对瘦子的研究,结果还是这么“扎心”吗?

稀有的瘦子

找一个瘦子很容易,但想要找到一个BMI小于18.5,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健康瘦子,则相当难。

美国全民调查数据显示,美国超瘦人群占比大概为1.5%-2%,证明了这个人群本身的稀有。而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关数据,这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胡素梅在研究早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招募瘦子组志愿者,然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总是寥寥无几。

以至于后来,无论走在食堂、广场、地铁、教室……胡素梅几乎随时随地都在“物色”志愿者:“你好,我看你很瘦,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你吗?”“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瘦吗?要不要来测试一下?”

更挑战的是,这些志愿者不仅要够瘦,还要足够健康。研究人员首先排除了肥胖、孕期、哺乳期及因各种疾病导致变瘦的人群,并通过问卷进一步调查这些人群的饮食情况和运动情况。

最终他们招募到150名合格的“健康瘦子”,有趣的是,在这150人中,女性就占了83%。相比之下,正常体重(21.5<BMI<25)组的女性占比仅为46.8%。

“我们预想的是男女比例应该差距不大,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胡素梅说,“具体原因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女性更愿意参与这样的研究,因为她们本身对身材和饮食结构更为关注。另一方面,可能在健康的超瘦人群中女性本身就占更大的比例。”

在跟志愿者们接触的过程中,胡素梅发现,大多数超瘦人群都希望自己能再胖一点。其中不少人抱怨自己“挺能吃的,但就是胖不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想象中的瘦子vs真实的瘦子

完成志愿者招募后,研究者对他们展开了8项指标的测试:身高和体重、身体组成成分、血生化指标、内皮功能、肺功能、基础代谢率、活动量以及总能量消耗(双标水方法)。

所谓“双标水方法”,就是让志愿者喝下双标水后,连续14天采集志愿者尿液,并分析尿液中标记物的丰度值变化,以此来测定志愿者的能量消耗。这也是测量自由活动状态下日常能量消耗的“金标准”。

经过测算,研究人员发现,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健康瘦子”组通过饮食摄入的能量要少12%。这一结果已经排除了为保持苗条而刻意节食的那部分人。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瘦子的运动量一点也不高,甚至比普通人群还要低23%!

此外,尽管这些人吃得不多,动得更少,但他们的静息代谢率却又出人意料地高于预期。“这跟我们最初的设想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恰恰相反。”论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张雪映对《中国科学报》说。

像很多人一样,张雪映也认识一些号称“死吃不胖”的朋友。无论从直观感受,还是从科学假设出发,研究人员最初都以为,这些人之所以瘦,是因为他们平时吃得多、消耗量比较高,同时通过大量运动来来控制体重。

“现在看起来,即便真有这样的人,也是瘦子中的极少数。毕竟,我们的150位志愿者中,没有一个符合这种模式。”张雪映说。

张雪映同时表示,这篇文章最大的遗憾在于,仅仅从能量角度测量了瘦子们的食量,但没有调查他们具体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询问他们的饱腹感。“在未来的研究中纳入这几类信息,可能会帮助我们发现更多有趣的信息。”她说。

瘦是“基因彩票”吗?

在普遍“以瘦为美”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说天生易瘦体质的人“中了基因彩票”。

这可能是真的。相比正常体重人群,这些瘦子们的心脏健康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压等非常优秀。

“我们常常强调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但看起来,仅就保持身体健康而言,一个较低的体脂率似乎比运动本身更重要。”张雪映说。

总而言之,这些健康的瘦子,不需要控制饮食,不需要额外运动,就能保持更高的基础代谢率(可能与甲状腺素水平有关)和更优的生理生化指标,是什么样的遗传基因造就了他们呢?

“我们的初步遗传学研究指出,这些个体的部分基因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我们曾尝试在小鼠中敲除这些基因,发现可以引起相应的表型变化。”论文通讯作者Speakman对《中国科学报》说,“下一个研究阶段,我们将更多地关注这些表型产生背后的遗传机制。”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