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
“江老师,我给您出个主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作完报告一走下讲台,就被一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拉住,兴致勃勃地说起她建议的研究思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来,江雷的报告并未事先安排在这次的学术报告中,而是他主动提出要给化学部的与会院士们分享他的科研工作。就在他作报告的前一天晚上,学部才将他安排在下午最后一个出场。
“我现在就是要让他们批评我,得到他们的comments(评价),我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江雷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主动要求作报告的原因,“不批评能进步吗?想当年爱因斯坦就批评波尔的量子力学,才让量子力学进步了。”
让江雷如此感兴趣的研究是一个“生命科学的终极问题”——生命超低能耗高效信息传输、能量转换物质合成的本质。
电鳗摇摆身体就能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释放高达600伏的电流;母鸡可以在38摄氏度的体温下用21天孵出小鸡;人类大脑掌管着一切生命活动,但其功率仅有20瓦……
科学家已经证明,生命领域的这些过程几乎没有能量损耗,却承载着高效的信息传输和物质合成活动。生命体是如何做到的?
“自然界已经实现了,我们只是去寻找它的合理性和原理。”江雷说,仿生学无法实现“绝对的仿”,而是追求“神似”,就好像飞机并不能像鸟一样扇动翅膀,而是可以依靠螺旋桨或喷气式发动机获得动力。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江雷提出了大胆的假设:既然需要高能耗的热化学条件在生命体中不存在,那么实现生命体能量转换的途径或许需要光的参与,可能涉及到光化学反应。
江雷在报告中提出了这一假设,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多位院士加入了热烈的讨论。
“你提出的这个光反应在实验中有没有证据?有没有模拟的仿生模型体系已经做到了?”
“江老师是物理背景学者,给我们化学部作报告,我觉得非常好,一些物理的概念引进来以后,化学家思考问题可能更快一些。我建议,有一些问题到物理领域讨论。”
“如果你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远红外发热腔式的化学反应器,让它能够高效地产生我们需要的化学品。”
……
依靠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提出化学领域甚至其他领域的新想法,这种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多位化学部院士的报告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报告中强调未来合成科学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学科研究范式,在合成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建立起深度的科学链接,融合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各自的独特优势,拓展跨学科前沿交叉的发展新空间,构建合成科学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说,要鼓励青年学者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大胆地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我们要以十分开放的思维发展化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不断吸取发展的新动能,丰富化学内涵,拓展化学外延,同时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其他学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推动其他学科进步。化学工作者要主动承担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责任和义务,在解决生态环境、气候、能源、健康和安全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其他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李景虹分享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化学测量学,刘买利讨论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周翔介绍了核酸化学生物学,马光辉报告了从可控制造到生物制药应用,元英进讲了合成生物学及应用,孙立成探讨了从天然到人工光合作用……
“这样的学术交流形式很好,能让院士们了解彼此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梅祥对《中国科学报》说,如果学术报告的时间再长一些就更好了,或许能进一步激发院士们的科研灵感。
“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真的是‘科学院’了!学术氛围我还是很欣赏的。”丁奎岭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新的想法要想得到不同学科的认同,需要不断地讨论、磨合、升华,这样才能成熟起来。不管这个想法最后能不能成为大家所公认的成熟的理论,都值得探讨,科技创新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中国科学报》 (2022-08-25 第1版 要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