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计划、碧水计划……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印发实施

2023-10-14 19:57:49    来源:广州日报    

推进生态修复是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的重要工作之一。近日,《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下称《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实施。《规划》致力于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超大城市“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样本,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关资料图)

《规划》也注重落地实操,统筹部署青山计划、绿水计划、蓝湾计划、锦田计划、筑境计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六项行动计划及22类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涵盖山林湿地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沿江滨海岸线、江心岛洲、城乡环境等特色生态资源的修复。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图

建成“山清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的美丽广州

《规划》提出,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国土为愿景,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系统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修复实践区、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区”。2025年,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修复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核心生态问题,筑牢北部和滨海生态安全屏障,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类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山清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的美丽广州。

《规划》结合广州城市结构、生态格局及现状存在问题,生态修复重点聚焦矿山林地、湿地河湖、江河岸线、农田、乡村环境五个方面,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部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项生态修复工作。制定“一体化修复计划”“青山计划”“碧水计划”“蓝湾计划”“锦田计划”及“筑境计划”,结合现状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集中力量进行修复,形成示范效应。

开展北部山林屏障生态修复

一体化修复计划:充分把握广州山水林田湖海各类生态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生态空间格局及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制定一体化修复实施方案。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保护修复、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保护修复、重点流域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支撑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关键点修复6项重大工程。

青山计划: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小流域(片区)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着力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以治理促保育,持续改善生态,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治理项目包括流溪河水库小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黄龙带水库小流域自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水口水小流域自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增江支流小流域自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等。

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针对已修复的矿山进行定期监测和管理,对正在开采的矿山遵循“边开发边修复”的原则,计划对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再采石灰石矿山、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在采砂页岩矿山、花都区炭步镇环山村在采石灰石矿、从化区城郊街道矮岭村在采石场、从化区太平镇飞鹅村在采石场、从化区鳌头镇象新村在采石场进行动态修复。

拟开展北部山林屏障生态修复、城市生态绿地保护修复、珠江口沿海防护林修复3项重大工程,强化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水源林修复、森林进城、沿海防护林修复等工作。

开展流溪河流域水体生态修复

碧水计划:推进河湖湿地修复。推进大田雨洪调蓄湖、云泽调蓄湖、蓼江村隔离调蓄湖、南沙凤凰湖(二期)、南沙竹湖、南沙新东湾湖建设。开展针对海珠湿地、白云湖湿地、花都湖湿地、南沙湿地、凤凰湖湿地、贝岗湿地、赤坎湿地、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增城湖心岛湿地的保育与修复工作。开展流溪河流域水体生态修复工作。

蓝湾计划: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彰显滨海生态景观特色,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带综合修复、滨海湿地修复等。

统筹推进海岸带综合修复工作。以海田退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拟开展珠江口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南沙区明珠湾生态海堤建设示范工程、番禺区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等项目。

持续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结合红树林专项行动计划,营造红树林面积43公顷,并对全市红树林进行定期监测和维护;完成现有的160公顷红树林修复工作,保护水鸟栖息地。

锦田计划: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开展农田系统修复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促进零散耕地向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内集中,营造岭南田园的农业大地景观。拟开展北部山水锦田工程、都市锦田工程、珠江口水网锦田工程等3项重大工程。

筑境计划:开展全市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善乡村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开展乡村地区河涌污染治理与堤岸维护;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及乡村环境,开展乡村绿化整治工程。拟开展东江流域乡村筑境、珠江口乡村筑境、北部生态乡村筑境、江心岛乡村筑境等4项工程。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