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学过经济学人会变得自私,是因为学过经济学的人更在于政策的有效性,在分析政策目的时更倾向于从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这套逻辑特别强调关注“看不见”的人,而大众更在意表态本身,而不是行为的后果,且常倾向于给理性分析事物的人带上“自私”的标签。以下就以我对经济学人的认识表达几个我的看法:
(资料图片)
-1-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思维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在于:
1、它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框架,在这套框架下,有无数个独立的学科可以研究和讨论,而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被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所主导。就像《教父》里所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2、它有一套自成体系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方法论,就像物理学中最基础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一样,这套方法论可以有效解释生活中大量真实现象。
3、它可以解释世界上一切问题。
其次是,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进行理性计算的学科。
经济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均衡分析,一个是博弈论,前者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发生,而后者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了社会上其他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不合理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人是会做决策和选择策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
最后要明确的是,经济学可以教你如何算出自己的最优选择。
如果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数学基础太差,读不懂微积分、线性代数之类的,那你就要特别小心了,因为经济学不像数学那么容易学,你在不了解经济学原理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把自己“带入沟里”。
如果你读了一本经济学书,发现其中有很多概念自己完全弄不明白,那也不必担心,因为经济学并不会告诉你这些概念如何具体应用。
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怎样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要对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像对于数学一样,当我们能够知道一个具体的公式是什么意思了时,也就知道该怎么运用它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就是为了“利己”。
“自私”不是说一个人要吃掉另一个人的所有东西,或者霸占另一个人所有的东西。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帮我们做事,也可以要求别人在我们做错事时赔偿。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东西,是属于你的,所以你应该有权要求别人去帮你做事。如果别人帮你做事,是因为他也想帮你,那么他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你,因为在这件事上,他也有利己的动机。
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自己“不自私”、“没人性”,那通常是他没有了解过经济学,不懂得经济学原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读过经济学、从未读过经济学原理的人来说,你让他去分析别人是否自私、是否有人性,是非常困难的。
-2-
其次我要说:自私是一种本能
最近我读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面说,每个人都有一种天性,就是希望别人为自己牺牲,否则就觉得难受。比如说当你饿的时候,你想吃东西,但是有一个人跟你说,如果你不把这个东西给我,我就不让你吃。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自己难道不应该先吃吗?那就给他吧。
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个东西很好吃,我觉得如果对方跟你说:“好吧!我现在就先吃一点”或者“别着急了!我先吃完再吃”。这时候就会觉得对方是在跟自己合作。当你选择先吃的时候,其实是在帮助别人。
所以,这种人性的自私本能有什么不好吗?
顺便再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为什么会自私?
先讲一个故事:
在美国有个很有名的哲学家,他叫罗素·罗森堡,他在《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都是自私的,只想自己。但人的自私行为与社会的道德、法律、习俗和经济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了解人为什么会自私,就要了解这些因素。
那么,罗森堡所说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经济学里提到的“自利”这个概念。经济学认为,人之所以自私,就是因为“人都是利己”的。
一个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他首先肯定会考虑到自己。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他首先会关心自己这个个体和群体自己个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
-3-
第三,我要说的是:人不是天生就自私的。我从人类自私的特点来说: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限的,在交往过程中,你不可能只跟我一个人交往。
其次,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在同一个社会里,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还有,虽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有时候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最后,即便我们想要无私地帮助他人,也无法做到无私。我们无法做到对他人有求必应、无私奉献。
所以说,你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你只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了这种自私行为。
-4-
第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学经济的人是怎么一步步发生变化的。
经济学就是在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理解了人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了解为什么我们要付出代价。而不是只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解释我们的行为。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天生就自私的,而是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因此人的行为并不是无目的、无理由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并没有变得自私,而是因为其他因素导致了我们最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原因(这些原因会导致做出某种行为),比如:
1、经济环境影响
3、自我认知影响
4、其他因素影响
如果我们了解这些原因,就能知道人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经济环境、周围环境等。
-5-
第五,经济学人所谓的自私性是由自我中心主义造成的
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倾向。
简单地说,就是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其特征有二:
一是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二是把自我的需要看成是绝对重要的。
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他在行动前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更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对别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别人要听他的。
我们说,要想让一个人真正地为自己服务,我们就必须允许他自我利益化,即允许他对自己最有利。
由于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我利益的实现,因此,经济学家总是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
所以,学经济的人看起来更加自私,似乎是我们的一个偏见,但更可能是一种认识上的不一致、不统一,或者是认识的落差造成的。但无论我们怎么去看这些学经济学的人,抑或怎么去说他们,其实都不重要,他们依然会安装他们自己的思维逻辑去行事,毕竟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这些不懂经济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你说对吗?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