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两次直播的时候,非常多小伙伴提到一个观点,现在理财渠道那么多,储蓄险又跑不赢通胀,为什么还要买?
也能理解,毕竟我们做个投资,不就是为了不让手上的钱贬值么。
(资料图)
确实,如果未来是大通胀,CPI长期轻松过5%了,手上拿个irr3.5%的储蓄险,我都会劝你不要买,谁买谁吃亏,赶紧把钱花了才是王道。
但问题是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长周期的「低通胀」,通胀率将维持在2.5%以下。
万一货币政策没起到作用, 滑入「通缩」 ,大概率要进入「负利率」时代 (参考隔壁日本) , 手上的钱反倒更值钱,就更没必要担心了。
不信?去数据。
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数据,CPI同比增长0.7%,环比下降0.3%,除了吃的以外其他整体变化不大。
而PPI同比下降2.5%,前值-1.4%,不但不如预期,还创新近三年最大的降幅。
如果当年有学过「宏观经济学」,就会知道:
CPI代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来度量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PPI则是生产者价格指数,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工业的繁荣度。CPI+PPI的双下降,说明的是消费一塌糊涂。
为此,有不少人得出了我们正在进入「通缩」的结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于通缩更为严格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伴随着货币供应减少和经济衰退。
从前一阵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看到,1-3月M1和M2都在增长,与2023年预期的GDP增速5%相比,依旧处于扩张区间。
货币供应并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甚至还可以说是处于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这一条就明显不符合。
况且按「真实通胀率=M2增速-GDP增速」这一公式来看, 目前GDP增幅放缓、而M2始终维持高增速,接下来通胀率保持为正甚至提升大概率是没问题的 (只是可能时间上会滞后) 。
一季度的核心CPI同比增长0.8%,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仍然维持「通胀」。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低通胀」的情况,而非大家说的「通缩」。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低通胀」意味着物价稳定,手上的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贬值,都能保持相近的购买力。
但也并不完全是好事。
一季度M2比M1高出许多,证明一头央行在疯狂放水,另一头大家都不愿意消费。
住户存款增加了9.9万亿,比2019年全年新存进去的钱还要多。
这长期以往,就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没人愿意消费,需求就下滑,那企业就只能缩减规模降低产能应对「寒冬」,打工人觉得赚不到钱要勒紧腰带过日子,自然继续不会去消费,企业进一步缩减规模……
这时候就算放再多的水,也只能在金融系统空转,无法向下注入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不小。
隔壁的日本就是典型。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了经济突飞猛进以后,泡沫破裂,随后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央行不断地推动货币超发,刺激通胀,可是消费始终乏力,经济持续萎靡,伴随的还有失业率高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严重……
刚才说了,当前阶段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都不去消费。
所以当苗头出现,国家大概率会出手促进消费,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更大力度地降息,把老百姓的钱从银行里「薅」出来,转移去消费和投资。
先是中信证券吹风说利率会下调,再是广东、河南、湖北多家银行付诸行动。
除了存款利率的下调,其他「类储蓄」的产品收益也在跳水。
2018年到2020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3%以上的。
但是这两年直接跌到3%以下,今年是在2.8%附近徘徊。
前几年的银行大额存单还有单利4%-5%,现在慢慢降到3%附近,不少银行都跌破3%。
其实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下调利率,乃至负利率,尤为常见。
经济增长一蹶不振的日本2001年开始实施0利率政策。
与此同时,其10年期国债从1990年的8.265%下滑至1998年的1.8%,从2002年起在1%上下波动。
16年的时候,存款利率和国债一起进入负利率,一直到今天。
所以,我们未来的利率会怎样,也不用我多说了。
除了投资收益下降外,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收入也很难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是因为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了,像之前那样动辄9%、10%的增速是不可能的了,像我们父辈一样随便做个小生意都能赚钱的机会已经不会再有。
另一个是随着出生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会也加速到来,人口占比更高的老年人消费趋于保守,也不做投资,市面流通的钱就会变少。
一环扣一环,都是提示着「低通胀」会是个「持久战」。
既然增量变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盘好存量资金。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理财产品千千万,我们独宠「储蓄险」。
将现在的资金投入到「储蓄险」, 把未来长期回报率提前锁定,让自己以后每年都能拿一个确定的收益,而且绝对的稳定、安全,不会被大环境影响。
所以,无论未来如何,「储蓄险」都能让自己过上让别的老头老太太羡慕的生活:
低通胀的时候,3.5%甚至4%的irr,轻松跑赢2.5%以下的通胀率。 通缩的时候,也能战胜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比较可惜的是,此前监管已经吹风评估利率要从3.5%降至3%,万一落实了,收益就会进一步下调。
留给我们犹豫的时间,也不多了。
我是蜗牛君,让你买对保险少花冤枉钱。
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用,欢迎转发支持。
任何关于保险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私信我,一对一给你实用建议,帮你买对保险不踩坑。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