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这颗石子,在教育社中掀起了很大水花。4月19日~20日,全国23家出版机构,以第四十二届华东地区教育出版社年会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研讨会为契机,共话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及落地运营,共商课后服务经验与规划,共享课后服务优质项目与资源。观点碰撞出的火花背后,透露出一个明显信号——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盯上了课后服务这项新业务。
近期,一系列政策陆续发布,均将课后服务摆在很突出的位置来抓——中央财政2023年安排156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好“两免一补”等政策,其中,重点提及支持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并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开设阅读活动项目。这些利好无疑为出版机构进军课后服务市场添了“一把火”。
【资料图】
如何获得课后服务“入场券”?
孩子“三点半放学”,家长“五六点下班”,请假不现实,送辅导班没时间,放托管班顾虑多,到底该如何解?过去很多年间,大多数家庭都曾承受过这种育儿痛点带来的灵魂拷问。“双减”政策的出台,直接催生了课后服务这一官方主导的教育延伸行为,让孩子继续留在学校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成为大多数家长的主流选择。“官方带娃”在实质上帮助家长实现了“减负”。
随着学生在校时长增加,主管部门鼓励校方自主采购,此前被认为市场天花板不高的校内课后服务市场,开始进入到需求爆发的前夜,各股力量寻找最佳赛道抢先起跑。具备天然资源优势的出版社,自然也将这一业务作为值得一试的投资方向。
现阶段市面上加入到课后服务赛道的厂商,大多不具备满足课后服务的资源体系。在部分出版人看来,学校乐意与出版社合作,看中的不仅仅是出版社背后的内容资源。出版社对自身内容审核严格,意识形态的高度敏感与专业审核的流程保障,不会给公立校增加负担,还能降低学校管理成本。出版社一直以来保质保量完成课后服务任务,也给关注“怎样保障区域持续稳定开展课后服务”的教育局,吃了一颗“定心丸”。凭着稳扎稳打的作风,不少出版社做好服务者的同时,也将课后服务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社”)属于早批“吃螃蟹”的人,该社于2018年上半年启动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平台和系列素质课程研发工作,并于2020年8月正式落地实施。江门公司是粤教社第一个省内地方分社,目前已成为该社发展中小学课后服务项目的主阵地。
据粤教社派驻江门公司的总经理褚景阳介绍,受“双减”政策影响,粤教社江门公司营收从2020年1000多万,到2021年增长到3000多万,2022年则接近1个亿,疫情3年实现跨越式增长。最新的财务统计显示,2023年春季学期粤教社课后服务营收已超6000万元,今年全年预计营收1.2亿元~1.5亿元。截至目前,粤教社课后服务覆盖广州、佛山、江门、梅州、清远、茂名、湛江、韶关、汕尾等省内各地,并成功实现“跨省输出”,签约了江西、海南、河南等地教育机构,服务学校超500所,服务学生人次超200万,累计营业收入近2亿元。
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改变了课后“三点半”问题之前的多头管理状态,正式将校内课后托管统称为“课后服务”,这一年也被视为课后服务时代到来的节点。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出版”)从2018年开始深度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业务,是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面承接地市级教育部门课后服务整体运营的公司。
近年来,时代出版旗下的安徽教育社、安徽美术社、黄山书社、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均参与课后服务项目,可以说是举全集团之力在做。时代出版一手抓课程建设,一手抓落地推广,课后服务目前在安徽省8个地市实现落地——亳州、安庆、池州、宣城、阜阳、马鞍山、滁州、合肥(部分校区),领地超过省内“半壁江山”,服务学生规模达300多万。
由于地域与战略资源差异,各家出版社课后服务业务进展、业绩增速不一。一些出版社在摸索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口方向,据青岛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李忠东介绍,该社于2021年启动课后服务业务,目前在青岛服务学校8所,公开设立课程15门,共56个班,服务学生近1000名。
还有一些出版社仍停留在“积极探索”层面上,缺少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拥有丰厚的优质内容资源,但却苦于“进校无门”,难以施展的出版社也不在少数。
记者了解到,校外力量进入课后服务渠道不通畅的现象,极为普遍。当前相关政策仍没能回答清楚谁来引入服务、引入怎样的服务、如何确保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的适切性等问题。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准确把握地方政策走向,挖掘第三方核心需求,显得颇为关键。
说到盈利问题,国家对“课后服务”的收费有严格规定,不少地市都已经出台收费标准。褚景阳告诉记者:“课后服务费用一般根据服务内容进行成本核算,由各地教育局和发改局联合定价,每个地区不同,不是由我们随意定价。”李忠东坦言:“一直以来,我们研发相关课程的成本与团队管理成本均比较高,有时候在低价位的课后服务中与个体老师竞争时反而没有优势。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课程质量的监督审核机制,完善课后服务课程准入机制,促使机构基于规范提高对质量的自我要求。”由此可见,出版业进入学校课后服务生态,特别考验如何健康发展。
仅仅是课程丰富还不够
如果给课后服务市场定义,其实还是去补齐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满足“一校一品类”,对出版社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经过3年多的努力,粤教社已探索出一条针对不同市县教育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需求,提供中小学课后服务个性化落地的服务方案。褚景阳介绍,粤教社为了打造地方特色课程,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小学课后服务教研中心,组建课后服务教研中心团队,选派985/21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担任教研中心主任,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打造出20余种系列素质课程。
梅州市五华县是粤教社打造县域课后服务项目落地生根、获取千万营收的发展样板。教研中心团队带领五华县当地学校和教师,以自主开发、资源引进、合作编写等方式,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菜单和课程组合。近3年来,该县上架课后服务素质课程50余种,服务五华学生4万余名,课后服务营收每年超4000万元。褚景阳表示,这一成绩不仅得益于教育社的课程资源研发优势,还包括成立课后服务教研中心,搭建“南方教育传媒”校内课后服务数智化平台,以及建立驻点运营——在服务区域设置固定办公场所,由专职驻校管理员对接学校领导和授课教师,迅速响应用户需求,巡查授课情况。
时代出版在集团层面成立了课程小组,建立两周一次课程建设研讨制度;各出版社均成立课程研发专班,由总编辑牵头负责,抽调专业精干力量全身心投入课程研发,五育并举,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版权的体系化课程。时代出版的课后服务课程包含自主研发和合作引进两种形式,首批有46个课程通过审批,顺利入库;第二批30个系列课程进入论证阶段。例如:黄山书社推出国学经典、科学实验室、校园五禽戏、少儿体适能等课程,安徽教育社推出趣味手工、我的STEM等课程,安徽美术社推出创意美术、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等课程,安徽人民社推出红色互动推理剧《觉醒年代》等课程,各具特色。
青岛社研发的海洋实验、法治教育等9门课后服务课程入选青岛市精品课程资源库。青岛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教材分社总编辑张性阳告诉记者,该社课程研发主要有四大抓手:其一是精选青岛社优质图书研发配套课程。例如:剑桥科学课是针对《少儿剑桥科学》系列书籍研发的配套课程;逻辑思维课保留了《挑战数学》中拓展思维的优势内容,融入更符合国内教育的学习方法,适度加入新课标相关的教育理念。其余三大抓手是根据学生普遍性需求研发课程、根据学生参加各赛事活动需求研发课程、根据学校需求研发课程。“小范围的个别需求,也值得我们在初期重视。”张性阳说。
总的来看,目前出版社主打的课后服务课程涵盖素质阅读、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社会实践、体育健康、德育成长等方面,且种类日益丰富。但想要摸准另一个产业的脉搏,并非一蹴而就。褚景阳发现,当前,出版与教育的融合角度、深度及广度明显不足,参与课后服务的出版人员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相关经验,课后服务课程多从出版视角开发,尚不能深刻地理解学校及教师教学的核心需求。另外,课后服务内容的开发更多依托名校名师、教育教研机构或者大学的专家学者,基层一线教师参与度低,二、三、四线城市学校参与度低,使课后服务内容缺乏普适性。“这些都应引起出版机构的重视与思考!”
各地的学校都有建设个性化多元化课体系的想法,这就需要以校内的师资储备为基础,配合大量的社会教育资源来整体搭建。但师资问题被认为是课后服务最大的瓶颈。褚景阳发现,各地课后服务的师资普遍匮乏,即使依托地方学校教师开展课后服务,也受限于地方学校专任教师师资普遍不足,造成专任教师需要同时完成课内、课后工作,压力过大。
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矛盾后,通过开展课后服务教师培训、打造师资引进与评估平台等方式,助力学校解决课后服务人力支持问题。
时代出版自主研发了“亿师通”平台,并基于平台形成了自己的师资引进模式——“滴滴打车模式”,即有资质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审核后接课。
粤教社课后服务教研中心团队编写了“小白式”课程教案,助力提升科任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定期举行课后服务教师发展论坛,邀请全国、省市级名师和教练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打通线上和线下教师培训渠道;邀请知名期刊主编开展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表指导和专著出版、职称评定培训,助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此外,还派驻专业人员驻点当地,建立本土化服务团队,对接学校和授课教师;及时配送服务物资,做好课后服务辅助;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提供家长报名咨询答疑。
李忠东向记者介绍了青岛社的经验:“我们的课程师资由全职老师和兼职老师共同组成,全职老师负责组织每周的集体备课。寒暑假力求实现校内学生部分转化到校外,满足全职老师的基本课时耗课需求。美术书法考级为主的课程往往比较容易转化,其他课程需要由机构其他全职课程老师以及设计、文案等其他岗位老师兼任。”在推行过程中,李忠东逐渐发觉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端——由于课后服务收费低,且工作时间不连贯,如寒暑假、小长假、疫情停课、学校各种活动放假等,收入无法支撑优秀的全职老师;而兼职老师管理难度大,培训难以保证质量,稳定性差。
对于如何保证引入服务的质量,这方面的政策还停留在“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等量化层面,对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关注。
李忠东建议,在质量保障方面,要健全课后服务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并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品质。
成为一支队伍:共同研发、资源共享
校内托管全面铺开后,出版机构要如何适应和调整?课后服务赛道上,更多选手涌现,出版机构又凭什么成为学校心目中的“必选项”?两大问题直指出版人心中的焦虑与困惑。
新商业的成长,需要土壤和整个生态圈的合力,因此圈层的构建颇为关键。事实上,加强课后服务课程的共同研发和资源共享,已成为众多出版社的共识。“全国的教育出版社各有自己的赛道和重点服务区域,总体上说,大家面临的形势相似,产品矩阵相近,合作的前景远远大于、好于竞争。”安徽教育出版社社长费世平在第四十二届华东地区教育出版社年会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研讨会上如是说。
现阶段,很多出版社基于自身资源,已经很难直接扩充课后服务产品品类。大家逐渐发觉,在课后服务整个链条中,彼此其实可以互为资源,互为渠道;相互授权,委托运营。此举或许会帮助更多出版社加快从供应商到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李忠东和张性阳二人综合各方面提出相关路径思考:在课程研发方面,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由教育专家、课程设计师、教师等组成的区域课后服务课程研发共同体,梳理该区域现有资源,建立该区域课程体系框架,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课程,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在资源分享方面,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优秀的课后服务课程进行整理、归类和共享;组织课程交流和研讨活动,定期举办课后服务课程的研讨会、教研活动或授课示范,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粤教社在合作适配流程上,依据“平台建设—地方合作—课程落地及更新—驻地运营—教研赋能”的方式实现有效合作。在褚景阳看来,除了出版社,优质民营企业也不失为合适的合作对象,双方可以从课程建设与规范两个层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课后服务合力。据悉,此前,粤教社与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服务商“青狮课后”达成战略协议,通过教材发行、资源定制、师资培训等方式,联合推动区域化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在第四十二届华东地区教育出版社年会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研讨会上,参会出版社向主办方安徽教育出版社提交了可合作项目课后服务(产品)信息表,探寻更多合作的可能。会后,记者了解到,在课后服务领域,出版社理想的合作对象往往需要具备优质的内容资源、丰富的市场渠道以及比较丰富的市场拓展和运维经验,结构完善、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以及能够深刻理解教育发展的规律及要求。很显然,躬身入局前,提升自身核心实力才是拓展生存空间的硬道理。
值得出版人进一步思考的是,不仅是掌握上游资源的出版社涉水课后服务,掌握下游渠道的书店也磨刀霍霍,各有行动。课后服务这一商业模式会成为出版业的“新蓝海”吗?
图 源:包图网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