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息!专家学者为主题式宣传推介和高水平活动组织支招

2022-08-21 15:24:1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21 12:16:50
选择字号:
专家学者为主题式宣传推介和高水平活动组织支招

 

近日,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举办第五期和第六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邀请院校、媒体、企业等机构从事科技传播研究和实践专家,分别围绕“高水平活动组织”和“主题式宣传推介”两个主题开展跨界研讨。沙龙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主持。

在围绕“高水平活动组织”主题举办的第五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提出,科技传播过程中搭建传播平台至关重要,好的平台可以激发传播者积极性,形成充分观点碰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君健从影像传播角度出发,认为科技传播中应把科技议题和科学话题具像化,使社会公众产生共鸣和共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沁表示做好科技传播,要处理好战略传播、科学传播、国际传播之间关系。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认为高水平活动组织要通过社群管理建立持久的交互机制,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形成从预热到举办到评估的完整活动周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表示,在组织高水平科技传播活动时要有平台思维,通过打造平台化、场景化、应用化、矩阵化,吸收来自媒体、学界、业界各领域的力量和受众。中国日报数据总监王荣通过舆情分析的角度,总结出国外传统媒体主要关注中国的科学理念、未来科技布局、航天科技成就、绿色科技等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要把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扩散和传播的过程。

在围绕“主题式宣传推介”主题举办的第六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上,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专职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提出中国科学界全媒体中心建设“全域、全员、全息、全效”的全域融合传播架构策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系主任高贵武认为科技传播要围绕受众进行设计架构,处理好传播过程中“抽象与具体”“远与近”之间的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张保淑提出,忠于真理、维护真理、捍卫真理是科技报道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潘希认为,科技传播内容去边界化,要做到受众兴趣的激发和精神传播的关注。中国网传播平台教育事业部负责人朱忠鹏提出,线上线下的科技传播互动交流是以科技传播驱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虞鑫表示,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要从新闻、知识、认知和情感等层面解决科学的公共性和普世性问题。腾讯科协副秘书长刘朋阳认为,网络时代,互联网公司要发挥自身的技术和文化优势引导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腾讯研究院数字内容中心副主任胡璇通过展览展示、社交娱乐、数字工业等方面案例,阐述了未来科技议题的更多可能性。

陈锐指出,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的场景创新在未来科技传播中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要围绕“幼有所育、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医有所保、技有所长、学有所用、艺有所专、才有所举、群有所归”等十大示范场景,开展议题创设、渠道拓展、内容生产和主题分发工作,通过全谱系吸引、全领域融合和全生命周期价值实现形成合力,打造政、产、学、研、经、介、贸、媒的全社会动员机制,构建科学、技术、工程、教育、文化、艺术等跨界融通的战略传播体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举办第五期和第六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邀请院校、媒体、企业等机构从事科技传播研究和实践专家,分别围绕“高水平活动组织”和“主题式宣传推介”两个主题开展跨界研讨。沙龙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主持。

在围绕“高水平活动组织”主题举办的第五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提出,科技传播过程中搭建传播平台至关重要,好的平台可以激发传播者积极性,形成充分观点碰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君健从影像传播角度出发,认为科技传播中应把科技议题和科学话题具像化,使社会公众产生共鸣和共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沁表示做好科技传播,要处理好战略传播、科学传播、国际传播之间关系。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认为高水平活动组织要通过社群管理建立持久的交互机制,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形成从预热到举办到评估的完整活动周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表示,在组织高水平科技传播活动时要有平台思维,通过打造平台化、场景化、应用化、矩阵化,吸收来自媒体、学界、业界各领域的力量和受众。中国日报数据总监王荣通过舆情分析的角度,总结出国外传统媒体主要关注中国的科学理念、未来科技布局、航天科技成就、绿色科技等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要把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扩散和传播的过程。

在围绕“主题式宣传推介”主题举办的第六期科技传播跨界沙龙上,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专职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提出中国科学界全媒体中心建设“全域、全员、全息、全效”的全域融合传播架构策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系主任高贵武认为科技传播要围绕受众进行设计架构,处理好传播过程中“抽象与具体”“远与近”之间的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张保淑提出,忠于真理、维护真理、捍卫真理是科技报道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潘希认为,科技传播内容去边界化,要做到受众兴趣的激发和精神传播的关注。中国网传播平台教育事业部负责人朱忠鹏提出,线上线下的科技传播互动交流是以科技传播驱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虞鑫表示,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要从新闻、知识、认知和情感等层面解决科学的公共性和普世性问题。腾讯科协副秘书长刘朋阳认为,网络时代,互联网公司要发挥自身的技术和文化优势引导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腾讯研究院数字内容中心副主任胡璇通过展览展示、社交娱乐、数字工业等方面案例,阐述了未来科技议题的更多可能性。

陈锐指出,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的场景创新在未来科技传播中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要围绕“幼有所育、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医有所保、技有所长、学有所用、艺有所专、才有所举、群有所归”等十大示范场景,开展议题创设、渠道拓展、内容生产和主题分发工作,通过全谱系吸引、全领域融合和全生命周期价值实现形成合力,打造政、产、学、研、经、介、贸、媒的全社会动员机制,构建科学、技术、工程、教育、文化、艺术等跨界融通的战略传播体系。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