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文:在雪域冰峰上赓续时代精神

2022-08-22 19:35:56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22 19:28:11
选择字号:
光电所“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获得中科院科技创新先锋团队
在雪域冰峰上赓续时代精神

 

在孤寂严寒的风雪高原上,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攻关任务迎来了最后一战。

2021年9月,光电所自主研制的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通过验收,在准备运往位于观测站的前夕,光电所组织多个部门的科研试验人员成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文汉冠名的“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前往祖国西南边陲海拔4500多米的外场进行试验。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这句姜文汉大口径望远镜突击队在出征仪式上发出的铮铮誓言,回响在古老的帕米尔高原上。最终这场战役走向了胜利,在连绵雪山的见证下,大口径望远镜在外场成功首光。

近日,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先锋团队”评选,表彰30支在科技攻关任务中带头践行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的科技创新团队。光电所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也在此次评选中获得表彰。

突击队正是在姜文汉“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于雪域冰峰上续写时代精神篇章。

突击队合影。  光电所供图

外场生活条件“捉襟见肘”

2021年九月中旬,光电所大口径望远镜出征队伍抵达新疆外场 ,在被雪山围裹的广阔土地上驻扎工作。与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相比,外场生活条件给各位队员带来了很大挑战。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大批的工程物资和试验物资需要现场安装调试。突击队队员放下“科学家”“工程师”的身份,每个人都自觉地加入到搬运大军里。

外场一日三餐食材有限,与丰富可选的单位职工食堂自助餐相比外场吃饭只有必选项。 在只有十几平米的空间内要容纳50人左右就餐,很多人快速扒拉几口就要给同伴让座。由于高原气温低,热饭热菜很快变凉很多人也只能就着冷风,吃完一餐草草了事。

台站距离驻地相隔70公里之外,由于不具备炊事条件,台站上忙碌的同事只有等待山下的同事送餐。很多情况下由于工作紧急,他们也经常顾不及吃饭一桶方便面就解决问题。

为便于工作开展,节省往返路程,队员们住在大望远镜站点附近的条件艰苦的农村院落。住宿是多人挤在一个狭小拥挤的房间,睡的上下铺,甚至有的房间是在地上打通铺。

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的问题,队员所住的房间内没有卫生间,很多院子共享一个临时搭建的厕所;冬天取暖还不能长时间使用电暖气,以免跳闸……

但大家笑称又重新过上了久违的集体生活,自己打水烧水、拿盆洗漱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强化了归属感和使命感。即便是长时间不能洗澡大家也并无太多怨言,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

双重考验之下“只愿一搏”

团队驻扎地有一个高原平湖,湖泊三面环山,山上堆着细细的白色沙子。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微光,没有被沙覆盖的地方露出灰黑色褶皱,远观宛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

这些在温暖季节引来八方旅客的湖光山色,此时只能成为突击队员攻坚克难的天然背景板。

面对4500米高海拔、零下35度的极低温作业环境,突击队队员面临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

气候干燥、工作操劳,很多队员出现了强烈的身体不适:冒鼻血、血氧低等等。有队员在高反之下无法入睡,需要安眠药来保证基本的睡眠。

负责运送队员往返驻地和台站的司机师傅是长期习惯于西北生活的当地人。但在任务进行到12月的时候,他都坦言,在护送队员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往返近百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再这样下去命都没了” 。

但突击队队员仍坚守一线。任何人都清楚这是一场苦旅,只愿一搏。

团队中的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在零下35度的严寒天气条件下,和团队一道顶着七八级大风抢时间、赶进度,困了、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就着泡沫席地而睡。

团队中有位年轻小伙子由于气候干燥加上高原缺氧,导致鼻腔内部血管破裂,在装调途中出血不止。由于医疗条件匮乏,只能到车程2个多小时的县医院紧急处理,将止血材料植入鼻腔内部。直到坚持把系统电缆阶段性布置完毕,他才回成都到医院进行手术。

大口径望远镜主镜在12月安装完成,此时台站的夜间温度已接近零下四十度,且风力巨大。在这个温度下接触金属铁皮,超出了人体承受的极限,站在冰冷刺骨的铁制平台上操作,上去一站全脚发麻,一般人坚持不了一分钟,而团队的技术工人为御寒把泡沫塑料层层包在脚底下,每次坚持作业一个小时以上。

前辈精神感召再创历史

在突击队成立仪式上,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奠基人姜文汉向远征的突击队员寄语:大口径大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之重器,具有重大的科技意义、时代意义。希望全体突击队员秉承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的初心和使命,在雪山之巅再创辉煌。

他的话感染和鼓励着很多人。

大望远镜团队分工合作、分兵作战,但各支队伍又自然拧成了一股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望远镜团队突破了多校正器级联校正技术,将望远镜对大气视宁度要求降低1倍。

队员们连续高原作业近200天,建成了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图像分辨力接近望远镜衍射极限,清晰成像能力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阶段性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十三五”时期院属单位“一三五”重大突破验收为优秀,并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雪域高原上,连接着突击队驻扎地和外界的国道,是中国工程人员跨越半个世纪的智慧和辛劳,于重重绝境中,修筑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路交通。

同样,光电所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也创造了历史。

突击队授旗仪式。  光电所供图

姜文汉寄语突击队。  光电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在孤寂严寒的风雪高原上,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攻关任务迎来了最后一战。


(资料图片)

2021年9月,光电所自主研制的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通过验收,在准备运往位于观测站的前夕,光电所组织多个部门的科研试验人员成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文汉冠名的“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前往祖国西南边陲海拔4500多米的外场进行试验。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这句姜文汉大口径望远镜突击队在出征仪式上发出的铮铮誓言,回响在古老的帕米尔高原上。最终这场战役走向了胜利,在连绵雪山的见证下,大口径望远镜在外场成功首光。

近日,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先锋团队”评选,表彰30支在科技攻关任务中带头践行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的科技创新团队。光电所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也在此次评选中获得表彰。

突击队正是在姜文汉“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于雪域冰峰上续写时代精神篇章。

突击队合影。  光电所供图

外场生活条件“捉襟见肘”

2021年九月中旬,光电所大口径望远镜出征队伍抵达新疆外场 ,在被雪山围裹的广阔土地上驻扎工作。与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相比,外场生活条件给各位队员带来了很大挑战。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大批的工程物资和试验物资需要现场安装调试。突击队队员放下“科学家”“工程师”的身份,每个人都自觉地加入到搬运大军里。

外场一日三餐食材有限,与丰富可选的单位职工食堂自助餐相比外场吃饭只有必选项。 在只有十几平米的空间内要容纳50人左右就餐,很多人快速扒拉几口就要给同伴让座。由于高原气温低,热饭热菜很快变凉很多人也只能就着冷风,吃完一餐草草了事。

台站距离驻地相隔70公里之外,由于不具备炊事条件,台站上忙碌的同事只有等待山下的同事送餐。很多情况下由于工作紧急,他们也经常顾不及吃饭一桶方便面就解决问题。

为便于工作开展,节省往返路程,队员们住在大望远镜站点附近的条件艰苦的农村院落。住宿是多人挤在一个狭小拥挤的房间,睡的上下铺,甚至有的房间是在地上打通铺。

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的问题,队员所住的房间内没有卫生间,很多院子共享一个临时搭建的厕所;冬天取暖还不能长时间使用电暖气,以免跳闸……

但大家笑称又重新过上了久违的集体生活,自己打水烧水、拿盆洗漱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强化了归属感和使命感。即便是长时间不能洗澡大家也并无太多怨言,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

双重考验之下“只愿一搏”

团队驻扎地有一个高原平湖,湖泊三面环山,山上堆着细细的白色沙子。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微光,没有被沙覆盖的地方露出灰黑色褶皱,远观宛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

这些在温暖季节引来八方旅客的湖光山色,此时只能成为突击队员攻坚克难的天然背景板。

面对4500米高海拔、零下35度的极低温作业环境,突击队队员面临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

气候干燥、工作操劳,很多队员出现了强烈的身体不适:冒鼻血、血氧低等等。有队员在高反之下无法入睡,需要安眠药来保证基本的睡眠。

负责运送队员往返驻地和台站的司机师傅是长期习惯于西北生活的当地人。但在任务进行到12月的时候,他都坦言,在护送队员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往返近百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再这样下去命都没了” 。

但突击队队员仍坚守一线。任何人都清楚这是一场苦旅,只愿一搏。

团队中的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在零下35度的严寒天气条件下,和团队一道顶着七八级大风抢时间、赶进度,困了、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就着泡沫席地而睡。

团队中有位年轻小伙子由于气候干燥加上高原缺氧,导致鼻腔内部血管破裂,在装调途中出血不止。由于医疗条件匮乏,只能到车程2个多小时的县医院紧急处理,将止血材料植入鼻腔内部。直到坚持把系统电缆阶段性布置完毕,他才回成都到医院进行手术。

大口径望远镜主镜在12月安装完成,此时台站的夜间温度已接近零下四十度,且风力巨大。在这个温度下接触金属铁皮,超出了人体承受的极限,站在冰冷刺骨的铁制平台上操作,上去一站全脚发麻,一般人坚持不了一分钟,而团队的技术工人为御寒把泡沫塑料层层包在脚底下,每次坚持作业一个小时以上。

前辈精神感召再创历史

在突击队成立仪式上,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奠基人姜文汉向远征的突击队员寄语:大口径大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之重器,具有重大的科技意义、时代意义。希望全体突击队员秉承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的初心和使命,在雪山之巅再创辉煌。

他的话感染和鼓励着很多人。

大望远镜团队分工合作、分兵作战,但各支队伍又自然拧成了一股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望远镜团队突破了多校正器级联校正技术,将望远镜对大气视宁度要求降低1倍。

队员们连续高原作业近200天,建成了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图像分辨力接近望远镜衍射极限,清晰成像能力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阶段性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十三五”时期院属单位“一三五”重大突破验收为优秀,并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雪域高原上,连接着突击队驻扎地和外界的国道,是中国工程人员跨越半个世纪的智慧和辛劳,于重重绝境中,修筑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路交通。

同样,光电所姜文汉大望远镜突击队也创造了历史。

突击队授旗仪式。  光电所供图

姜文汉寄语突击队。  光电所供图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