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第十二届国际肺癌诊治和呼吸内镜大会于11月25日-26日在上海举办。此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重点探讨肺癌诊治中的热点话题。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名誉主任韩宝惠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在临床上接诊的肺癌患者大多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如果出现症状来就诊的话,以往约有70%的患者会被诊断为中晚期肺癌。而现在,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由于老百姓对健康的重视以及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癌能被早发现、早治疗,晚期肺癌患者比例也在不断下降,在整个肺癌发病群体中,中晚期肺癌患者目前大约占半数,早期肺癌患者包括需要开刀的患者也占了半数左右。
(资料图)
韩宝惠坦言,肺癌通常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而仅仅只有25%-30%的患者在确诊时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当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诊疗领域异常火爆,如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也涌现出诸多国内外创新药物,这究竟给患者带来多大的获益?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钟华教授指出,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基因,采用内科药物进行阻断,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目前,肺癌领域已经有6-7条通路研究的比较成熟,其中,EGFR通路研究的最早,也最为充分。在国人中,约40%的患者可以检测到这一突变,而中国学者也在这条通路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靶向药物的治疗下,患者的生存时间不仅得到延长,同时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而对于如KRAS、NTRK等罕见通路的靶向药物,专家学者仍然在不断努力探索中。
韩宝惠表示,肺癌的免疫治疗即利用自身的免疫细胞系统来杀伤癌细胞,免疫治疗目前已经走到临床一线治疗,也从以往的单药免疫治疗转变成为联合免疫治疗模式。目前,联合免疫治疗最常用的模式是联合传统的化疗,使更多的晚期肺癌患者从免疫加化疗模式中获益,延长生存。
“我们发现,针对不能采取靶向治疗、需要采用免疫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当中,可以延长他们的生存期8-9个月,这个是中位数,离长期生存率还很远,但与以往的肺癌传统治疗手段相比,生存期还是有所提升的。”韩宝惠也特别指出,免疫治疗也仅仅只能让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获益,而并不能解决所有晚期肺癌群体的治疗难题,有1/3左右的人群还是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来看,与单纯的化疗治疗相比,免疫治疗的效果还是要好一些,尤其是PD-1、PD-L1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疗效更为显著。
不过,上述两名专家都提及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耐药”问题。
钟华表示,几乎所有的靶向治疗的患者均会因为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我们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即使同样的疾病、同样的突变,给予同样的治疗药物,患者的疗效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分子水平阐明这种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精准医疗的水平。”
韩宝惠同时表示,任何药物都会有依赖性,容易产生耐药问题,免疫治疗药物也是,在初期使用治疗效果显著,但后面诱导出耐药细胞,因耐药导致治疗失败的病例多种多样,譬如有的发生肺外转移,有些是缓慢进展,有些则是全身“爆发”状态,一下子癌细胞“失控”一般,发生骨转移、脑转移、肝转移等等。
钟华同时指出,对于不同分期的患者,我们会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早期患者,一般建议进行手术彻底治疗。对于一些处于肺癌中期的患者,可以在经过内科的新辅助治疗后使病灶缩小,尽可能给患者一个手术治疗的机会。那么对于中晚期的没有手术机会的肺癌患者,首先需要对病人进行基因检测,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病人,可以使用靶向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没有可治疗突变基因的患者,可以考虑免疫治疗或者是化疗以及其他综合治疗,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当前,肺癌年轻化趋势的话题一直不断出现在网络上。对此,韩宝惠反驳,当前肺癌人群还是以45岁以上人群为主,大多数肺癌患者在55岁至70岁年龄段之间。
而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女性肺癌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的原因,韩宝惠解释称,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女性肺癌患者数量增长与烧菜多、油烟大有关,至于确切病因,可能还是与环境因素有关、易感基因等因素相关,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针对如何实现肺癌早发现、早治疗?韩宝惠建议,针对一般的健康人群,可以每两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如果是有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史等高危人群,可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如果发现没有问题,此后可以每隔两年做一次,放宽筛查频率。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