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家长群里熟悉的“老师”,突然催缴“学习资料费”;看到“老师”的头像和用户名都对得上,一些家长也没有多想,三下五除二完成转账,过后却发现“老师”退了群……
“当心!这所谓的‘老师’是群内潜伏的骗子伪装而成,家长一时不留心,很容易上当受骗。”11月1日,广州市反诈中心发布安全提示,为广大家长支招。
(资料图片)
今年10月20日,家住番禺区的Y女士遭遇冒充老师班主任缴费类诈骗。该骗子在QQ学校家长群内伪装成历史老师(头像及群昵称均和班主任相同),发布虚假消息声称教育局为了给学生订购学习资料,需要每位家长缴纳一笔资料费。
由于家长日常在群里也会接收到老师发布的通知,于是收到信息后,Y女士并未起疑,通过支付宝转账600余元,在群内真老师发现并制止后才及时醒悟,报警求助。
“总结这类作案手法,骗子普遍采用‘进群、冒充、利用时间差行骗’的‘三步走’骗术。”广州市反诈中心介绍,这套“三步走”的骗术成本较低,迷惑性极高,主打一个措手不及,让人猝不及防。
▶ 骗子首先广撒网,通过“年级”“班级群”等关键词搜索找到相关的群聊,或在学校门口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一旦该群没有设置入群验证,或者管理不严格,骗子便很容易潜入群中。
▶ 进群后,骗子便会伺机而动,包括盗用真老师的头像、群昵称等个人信息,观察老师的在线时间和说话习惯等。
▶ 最后,趁着老师在上课工作或下班休息等没有时间看手机的空档,骗子便利用时间差,换上“老师”的伪装,在群中以“学校通知”“学习资料费”等理由向家长实施诈骗,若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或家长没留心便转账,骗子便很容易得手。
如何识破各种“假老师”?
广州市反诈中心为广大家长支招——
1、“设卡”
设置进家长群的关卡,就是抵挡骗子的第一道防线。家长群里的老师以及各管理员需要加强对家长群的管理,注意对群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并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家长进群后,需要按要求修改自己的群昵称,便于管理。任何群成员都不能随意泄露家长群的二维码。
2、“标注”
想要一眼认得出真老师,可以把真老师标注明确。潜藏在群里的骗子通过修改头像和昵称冒充老师,具有迷惑性。家长可以提前给真老师设置昵称,独特的备注会显示在头像上,一旦碰上头像一致而昵称与备注中不一致的“老师”在群内发消息时,便能快速识破骗子身份。
3、“延后”
所谓“三思而后行”,很多时候家长上当正是因为“没有多想”。而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学校收费都不会紧急到要求马上完成的程度,所以家长在看到群里有“老师”发布收费信息时,应该多留个心眼,不用急着马上交费,可以适当拉长时间线,检查收费人的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老师本人或其他家长核实信息。
警方提醒,凡是涉及钱财交易,请各位家长一定要多加留心。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羊、叶作林 通讯员:公新文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