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电气化、网联化、智能化的驱动下,无人驾驶迅速发展,激光雷达行业也随之进入蓬勃发展期。
(相关资料图)
随着外形尺寸的缩小和成本的下降,激光雷达已经进入前装量产周期。
艾瑞预计2025年行业有望实现翻倍增长,整体渗透率达到65%,其中L2及以上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占比达39%,L3/L4 功能落地实现量产上车。
伴随更多新车型的落地和补盲雷达的上市,车载激光雷达的快速成长具有较高确定性,yole预计2023年全球出货量大概率突破50万颗。
基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需求增加,激光雷达作为关键传感器,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1的4.6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54.7亿元,2021-2025年CAGR约为86%。
感知、决策与控制是自动驾驶的三个环节,感知环节用来采集周围环境的基本信息,是自动驾驶的基础。自动驾驶汽车依托传感器实现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
针对不同应用等级,对于传感器的需求不同,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性能上,激光雷达在可靠度、行人判别、夜间模式、恶劣天气环境、细节分辨、探测距离等方面综合表现优异,自动驾驶升级将提升对激光雷达的硬件需求。
雷达感知系统与视觉感知系统并非纯粹的替代关系,相较于视觉系统的对光线环境和复杂算法的高要求,厂商有望积极采用激光雷达系统来补足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
技术和成本上,根据测距方式不同,激光雷达分为TOF与FMCW两个大类。
FMCW激光雷达目前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响应较慢等,因此发展较为缓慢,但其具有高灵敏度、长距离探测、低功耗、抗干扰、即时性好的特点,随着技术成熟,未来相关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
目前各大雷达厂商激光雷达以TOF技术为主,其根据扫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三类:机械式、半固态式和固态式。
半固态式或固态式激光雷达如MEMS、OPA 等技术方案受到市场重视,也是国内厂商主要发力点,有望逐步实现降本放量。
半固态激光雷达(如MEMS)可以减少激光器和探测器数量,极大地降低成本,同时MEMS微振镜并不是为激光雷达而诞生的器件,已经在投影显示领域商用化应用多年,供应链较为成熟,成本更可控.
固态激光雷达(如Flash)不含移动部件,类似于半导体可以通过扩产持续降低边际成本。更低的成本和更小的形态使得激光雷达前装走入量产周期,计相关定点项目将在2023年起密集量产。
全球已公开乘用车载激光雷达定点项目:
资料业源:各公司官网、中信证券
激光雷达集成衔接产业链上下游,具备较强产业附加价值。
资料显示,激光雷达主要包括激光发射、扫描系统、激光接收和信息处理四大系统,四个系统需要的不同电子零部件和光学系统共同构成了产业链的上游。
具体而言,激光雷达行业的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激光器、探测器、扫描镜、FPGA芯片、模拟芯片,以及光学部件生产和加工商,是激光产业的基石,准入门槛较高。
激光雷达BOM成本主要是三个部分:硬件电子模块(50%-60%)、光学模块(10%-15%)、结构模块(25%)。
产业链中游利用上游激光芯片及光电器件、模组、光学元件等作为泵浦源进行各类激光雷达的制造与销售。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各类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包括无人驾驶汽车、高级辅助驾驶、服务机器人、测绘、高精度地图等。
各环节代表厂商包括光学环节:视窗-永新光学、水晶光电;光学元件环节:蓝特光学、腾景科技、福晶科技等;电机:鸣志电器、湘油泵;发射端:发射端模组:炬光科技;激光芯片:长光华芯;PCB:景旺电子、四会富仕、迅捷兴;代工环节(立讯精密和速腾合作、舜宇-光学元件、组件、光机设计、代工均布局)。
当前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份额较为分散,市场格局仍在快速变化。
国外企业具有先发优势。2020 年海外激光雷达企业密集上市,Velodyne、Luminar 于2020 年实现借壳上市,Aeva、Ouster、Innoviz 于2021 年通过SPAC 上市,Quanergy 通过SPAC 上市。
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也在加速崛起,率先布局的厂商有速腾聚创、禾赛科技、镭神智能等老牌初创企业,以及跨界入局的华为、大疆、百度等科技企业。
资料来源:Yole、开源证券
目前,除去法雷奥、大陆、博世等老牌汽车零部件厂商,几乎所有的激光雷达公司都在积极拓展产品下游应用。
在全球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智能汽车加速落提升值得期待。此外,多元布局有望在激光雷达乘用车起量前期及初期有效补充厂商盈利,为进一步技术投入优化提供支持。车载激光雷达产业链各环节有望迎良好地发展机遇。
关注乐晴智库,洞悉产业格局!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