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
打造面向开放科学的“数据共享”新未来 |
“对于全球科技期刊来讲,开放科学带来了学术交流模式的变革,从原来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转向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8月25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张智雄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开放科学与科学数据共享下的我国科技期刊新格局、新业态”高峰论坛上表示。
我国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背景下,将呈现何种新格局与新业态?如何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共享的同时,融入国际开放数据和传播平台?这是本次高峰论坛重点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要发展开放科学
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正式提出开放获取的概念以来,开放科学已成为集各种运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为什么要发展开放科学,开放科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张智雄看来,开放科学肩负时代使命,需要解决4个维度的问题,以实现全球发展。
直观来看,开放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期刊涨价危机。寻找一种非常高效和可负担得起的策略来支持科学研究,既让学术研究论文可以开放获取,又让开放获取出版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我维持。
张智雄表示,从科学数据共享角度来看,开放科学要解决的是科研数据的公众拥有问题。科学研究所产出的数据为公共所有,应免费提供给公众,以鼓励研究和发展,并使其对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在学术交流体系建设进程中,开放科学要解决学术研究中的规范诚信问题。利用开放的力量促进科研过程透明、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研究可重复性。从科学事业发展角度来看,开放科学要解决知识的商业占用问题,解决人类公平享有科学权的问题。
“开放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也是全球发展大势。”张智雄表示,这一趋势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重要战略,主要科技国家(地区)也正在将开放科学作为提升科研质量、效率、诚信的战略举措。
开放科学呼唤科学数据共享
近年来,科研组织积极推进开放科学相关措施的落实,全球各个学科已经深处开放环境之中。但开放科学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数据共享,正面临着许多强有力的挑战。
“自己产生的大量数据由别人管理,给我国数据安全和转化应用带来不可预测性。”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工程师、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赵文明回忆,过去中国是一个测序大国,但也是一个数据弱国。在生物科学领域,生物信息数据目前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科学数据总中心主任周园春表示,科学数据是全球公认的战略科技资源,发达国家普遍强调科学数据的长期战略储备。我国逐步重视科学数据,数据目前成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在开放科学时代背景下,科学数据已成为新型出版生态的关键要素之一。
尽管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技期刊等一直呼吁并积极推动数据共享,但期刊的数据共享实践进展缓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指出,一方面,多数研究者虽然认为科学数据共享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共享自己的数据时存在诸多顾虑,不愿意共享。另一方面,部分数据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较分散,研究人员很难发现数据来源,不利于数据的重复利用。
与此同时,数据期刊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数据共享模式,不仅是一种便捷地发现、获取数据的途径,还能引导科研人员分析、研究和再利用数据索引,力求科学数据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现场多位专家表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开放的模式,包括开放数据、科学出版物的开放存取。目前数据已经成为科技界和出版界的“一等公民”,成为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数据出版作为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紧迫需求。开放数据的承载服务平台在支撑能力、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探索开放科学的多样化路径
面对开放科学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很多科技期刊积极适应变化,支持开放科学,努力推出新举措、新方案和新模式,服务于开放科研团体。鉴于以上趋势,张智雄在现场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如何拥抱开放科学趋势,顺应数据共享潮流?
对此,赵文明认为,在我国生物信息数据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应继续面向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立生物信息大数据汇交存储、安全管理、开放共享与整合挖掘研究体系,研发大数据前沿交叉与转化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支撑公益性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
他表示,目前正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整体布局,推进在张家口实地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提升我国在生物信息大数据领域的整体能力。
周园春展望说,大数据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加速出版行业产业升级,催生出版新格局,引领出版新生态,朝着高质量、数字化、开放化、融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未来,政策环境、科研评价体系、数据共享文化与服务支撑平台将多方协同,共同赋能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文化氛围,进而保护我国数据主权,提升话语权。
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看来,激发科学家的数据共享热情,更好地实现科学家个人、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共赢,是“新知识产权”时代数据共享面临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开放数据的共享政策以及对数据贡献者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我国更为广泛的数据开放共享、参与国际学术治理的关键。
“未来,以开放数据平台为媒介,加强与出版社和期刊之间的合作,建立论文关联数据仓储中心机制,对于推动科学数据和出版有重要意义。”李新对未来充满期待。
“对于全球科技期刊来讲,开放科学带来了学术交流模式的变革,从原来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转向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8月25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张智雄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开放科学与科学数据共享下的我国科技期刊新格局、新业态”高峰论坛上表示。
【资料图】
我国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背景下,将呈现何种新格局与新业态?如何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共享的同时,融入国际开放数据和传播平台?这是本次高峰论坛重点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要发展开放科学
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正式提出开放获取的概念以来,开放科学已成为集各种运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为什么要发展开放科学,开放科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张智雄看来,开放科学肩负时代使命,需要解决4个维度的问题,以实现全球发展。
直观来看,开放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期刊涨价危机。寻找一种非常高效和可负担得起的策略来支持科学研究,既让学术研究论文可以开放获取,又让开放获取出版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我维持。
张智雄表示,从科学数据共享角度来看,开放科学要解决的是科研数据的公众拥有问题。科学研究所产出的数据为公共所有,应免费提供给公众,以鼓励研究和发展,并使其对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在学术交流体系建设进程中,开放科学要解决学术研究中的规范诚信问题。利用开放的力量促进科研过程透明、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研究可重复性。从科学事业发展角度来看,开放科学要解决知识的商业占用问题,解决人类公平享有科学权的问题。
“开放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也是全球发展大势。”张智雄表示,这一趋势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重要战略,主要科技国家(地区)也正在将开放科学作为提升科研质量、效率、诚信的战略举措。
开放科学呼唤科学数据共享
近年来,科研组织积极推进开放科学相关措施的落实,全球各个学科已经深处开放环境之中。但开放科学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数据共享,正面临着许多强有力的挑战。
“自己产生的大量数据由别人管理,给我国数据安全和转化应用带来不可预测性。”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工程师、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赵文明回忆,过去中国是一个测序大国,但也是一个数据弱国。在生物科学领域,生物信息数据目前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科学数据总中心主任周园春表示,科学数据是全球公认的战略科技资源,发达国家普遍强调科学数据的长期战略储备。我国逐步重视科学数据,数据目前成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在开放科学时代背景下,科学数据已成为新型出版生态的关键要素之一。
尽管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技期刊等一直呼吁并积极推动数据共享,但期刊的数据共享实践进展缓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指出,一方面,多数研究者虽然认为科学数据共享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共享自己的数据时存在诸多顾虑,不愿意共享。另一方面,部分数据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较分散,研究人员很难发现数据来源,不利于数据的重复利用。
与此同时,数据期刊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数据共享模式,不仅是一种便捷地发现、获取数据的途径,还能引导科研人员分析、研究和再利用数据索引,力求科学数据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现场多位专家表示,科学研究需要一种开放的模式,包括开放数据、科学出版物的开放存取。目前数据已经成为科技界和出版界的“一等公民”,成为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数据出版作为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紧迫需求。开放数据的承载服务平台在支撑能力、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探索开放科学的多样化路径
面对开放科学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很多科技期刊积极适应变化,支持开放科学,努力推出新举措、新方案和新模式,服务于开放科研团体。鉴于以上趋势,张智雄在现场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如何拥抱开放科学趋势,顺应数据共享潮流?
对此,赵文明认为,在我国生物信息数据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应继续面向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立生物信息大数据汇交存储、安全管理、开放共享与整合挖掘研究体系,研发大数据前沿交叉与转化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支撑公益性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
他表示,目前正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整体布局,推进在张家口实地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提升我国在生物信息大数据领域的整体能力。
周园春展望说,大数据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加速出版行业产业升级,催生出版新格局,引领出版新生态,朝着高质量、数字化、开放化、融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未来,政策环境、科研评价体系、数据共享文化与服务支撑平台将多方协同,共同赋能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文化氛围,进而保护我国数据主权,提升话语权。
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看来,激发科学家的数据共享热情,更好地实现科学家个人、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共赢,是“新知识产权”时代数据共享面临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开放数据的共享政策以及对数据贡献者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我国更为广泛的数据开放共享、参与国际学术治理的关键。
“未来,以开放数据平台为媒介,加强与出版社和期刊之间的合作,建立论文关联数据仓储中心机制,对于推动科学数据和出版有重要意义。”李新对未来充满期待。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