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委员:医工信亟待高水平深度交叉 每日速读

2023-03-04 09:35:50    来源:中国科学报    


(资料图)

“高水平医工信交叉是把握‘四个面向’推动医学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目前,我国医工信交叉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够、联动不畅的现象,创新动能尚未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尚未有效激发。

具体而言,王建安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跨领域合作机制和平台不够完善。一是学科与学科之间融合创新不够,专业性强、行业壁垒深,缺乏有组织的常态化的跨学科合作机制与平台,不利于形成有体系的重大原创成果。二是研究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科研项目由于受资助方式影响,缺乏市场导向,导致大量成果难以商业化。三是交叉学科领域项目资助力度有限,经费缺口巨大。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与质量都仍有巨大差距。现有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中,始终未明确医院可为鼓励政策的享受主体,转化收益分配缺乏有效依据,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主体不清晰。

再次,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与质量不够充足。一是缺乏具有跨学科思维、带领多团队联合攻关的临床科学家。他们具有医学学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生物医学的全部范畴,开展以患者为导向的研究。已有大量实践证明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对国家的科技进步意义深远。二是缺乏医学科技转化的专业性人才,如医学领域知识产权职业代理人,目前高校尚无相关专业设置,导致该领域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弱,无法满足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现实需求。

此外,社会知晓度参与度不够深入。相关科普教育和宣传推动力度不够,公众对该项事业了解匮乏,社会力量也无法及时获知相关信息,在大众参与、社会力量支持等方面都还有着巨大的潜力。

基于此,王建安建议:首先,充分发挥国家平台的导向作用。一是鼓励交叉性大平台建设。加大对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的配套支持力度:开展新器械新项目研究应用“绿色通道”,鼓励开展有组织的系统性研究;增设专项研究生名额,开展高水平的交叉人才培育专项,具体可推广借鉴浙江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大对临床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专设临床研究“三重项目”,并充分结合临床研究资源依赖性强、研究周期长、攻关成果应用性强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资助周期、预算金额以及验收考核等整体方案,鼓励形成大项目、大成果。

其次,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放权改革。以首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为试点,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放医院人员以作价入股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通渠道;简化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强专业性资产评估人员队伍建设,解决因产权不明、利益不清而带来的不能转、不敢转问题。尝试授予创新个体部分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提高其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再次,建设能力导向的专业人才梯队。一是国家统筹设立“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面向具有博士背景的青年临床医生定向资助。二是培养医学知识产权职业经纪人队伍。建议高校增设医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相关专业,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将技术经纪人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价值导向的职称评定及薪酬激励体系。

最后,加强科普体系建设形成“众筹众创”。一是鼓励百花齐放的医学创新科普工程。充分发挥媒体矩阵力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医学创新走近大众、走进生活、走入日常。二是鼓励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产学研普融合过程,如联合设置专项人才培养基金、鼓励创新转化的“种子基金”和“天使投资”计划等。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