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西藏北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其中,藏北阿里无人区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且发育较为完整,但由于剖面平均海拔在5000 m以上,加之野外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该区块的地质研究进展缓慢。
西藏北羌塘地块的古地理演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热点,尤其是涉及北羌塘及其周边地体的相互位置及构造单元的归属等科学问题。此外,北羌塘地块也是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地区。因此,了解北羌塘地块的古地理演化有助于深入认识北羌塘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并对能源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分队的梁昆副研究员、陈炜副研究员、盛青怡助理研究员、张以春研究员等一行深入西藏羌塘拉竹龙-邦达错一带开展地质学综合研究。期间在兽形湖附近发现典型的丘状生物点礁,通过对其最为显著的三个点礁的样方采集,并将制得的1085张薄片开展详细分析与统计,团队恢复了该地区生物礁的结构与多样性组分。相关研究成果在《远古世界》(Palaeoworld)正式发表。
研究表明,点礁主要由10种珊瑚和层孔虫所构建,并相互组合形成板状、块状的稳定生物礁结构。同时,造礁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珊瑚与层孔虫的生长特性也符合中光带珊瑚礁生态系统(Mesophotic coral ecosystems)的特点。
以往的研究中,对拉竹龙-邦达错地层单元的归属存在较大的争议。本项研究发现点礁的主力造礁分子秃柱层孔海绵(Gerronostromaria)的两个化石种也常见于华南和昌都地区,其具有紧密排列的细层和支柱且仅在这三个地区分布。因此,研究提供了有利证据表明拉竹龙-邦达错与华南和昌都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生物古地理亲缘关系。
此外,根据床板珊瑚和层孔虫的组合特点,该点礁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因而,拉竹龙-邦达错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可至少追溯至中泥盆世,这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特点的认识。
本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Liang K., Zhang Y-C., Chen J-T., Luo M., Guo W., Qie W-K., Middle Devonian (Givetian) coral-stromatoporoid patch reefs from the Lazhuglung Formation, Xizang (Tibet) and their palaeoecological and palae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2023, Palaeoworld, doi: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 2023.02.005.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