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中明确,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优化食品标识制度,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
事实上,临期食品早以大型超市促销货架、线下折扣超市、电商平台等渠道,激荡着南京市民的消费生活。因为临近有效期限,一些原本价格较高的食品会被卖家以“白菜价”“骨折价”售卖,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不过,临期食品热销的背后,始终伴随着包装不合格、货源不明、以次充好等质疑声。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的发布,将让行业在销售体系、货源保障、知情提醒等方面的规范化提上日程。
市场探访
临期食品价廉受追捧
所谓临期食品,是指那些即将到达食品有效期,但仍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通常来说,保质期一年以上的食品,有效期到期前45天为临期;保质期少于15天的,到期前1-4天为临期。
悄然间,临期食品已经进入市民日常消费的角落。昨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夫子庙的一家大型超市。“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位于超市一隅,长排货架摆放着众多临期食品。这些临期食品绝大多数打5折,且距离过保尚有较长时段。比如,某盒装牛奶生产日期为今年9月15日,保质期为180天,离过保还有2个多月。另有某品牌巧克力,生产日期为2020年9月15日,保质期至2022年3月15日。超市方在每个临期食品包装上,贴有“请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的提醒。
近些年,南京更是新增了数量可观的临期食品线下超市,在这里,临期食品成为绝对“主角”。在位于水平方的一家特卖超市,超过500平方米的空间内,各类食品和日用品琳琅满目,“好物自由、心动底价”的标语随处可见。记者注意到,相比正价,这里的临期商品折扣在3折-6折之间,不少年轻人穿梭其中。20多岁的市民王小姐笑言,“不少零食都在涨价,这里的折扣惊天动地,顿时获得零食自由。”
除了入驻大型商场、繁荣商圈,不少临期折扣超市还“贴心”开在了社区旁。某临期食品连锁品牌创建于2020年10月,以南京为起点,目前在南京的社区门店已经超过30家,扩张之凶猛令人咋舌。
临期食品在电商平台同样热卖,月销数千的临期食品比比皆是,50元就能扫货一大堆。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临期食品进行慈善活动。去年11月份,某快餐店在南京启动“食物银行”公益项目,通过在餐厅门口设置“自取冰箱”的形式,将餐厅每日可食用的余量食物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市民。昨日,记者来到这家“食物银行”,因为中午时段冷冻冰箱里还未有食物,但据了解,前来“食物银行”领取余量食物的,主要是附近的居民、餐厅常客、环卫工人、外送小哥等。在冰箱的侧面,“珍惜粮食”“物尽其用”“合理拿取”等字样非常醒目。
隐忧浮现
谨防商家过期当临期卖
在业内人士看来,临期食品打折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食物的浪费,也减少了部分人群的消费支出,市场潜力巨大。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 显示,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
目前,国家政策正从监管和鼓励的角度,促进临期食品行业发展。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中明确,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优化食品标识制度,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识“最佳食用日期”和“保质日期”,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指导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某临期食品连锁品牌联合创始人侯毅透露,目前临期食品的几大售卖渠道基本都能做到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至于“优化食品标识制度”,食品生产者执行起来也不困难。在他看来,保障货源、合规销售等问题才是监管难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销售的临期食品并不都是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还有很多是网红爆品、进口商品、厂家尾货和小作坊产品等。这不难理解,传统商超渠道一般严控货品、货量,在销量不佳的情况下,进不了商超又缺乏知名度和销售渠道的食品只能走特卖的途径。
有南京淘货达人表示,这类折扣超市最先被拿空的,往往是大牌临期商品,它们用来“引流”,即通过极具性价比的折扣将消费者吸引到店后,再引导消费者购买其他毛利更高、折扣力度一般的商品。这也意味着,如果消费者不仔细挑选,极有可能成为新品牌的“小白鼠”。
除了口味欠佳风险,多位市民更是担心无良商家篡改日期,“把过期的当临期卖,这种防不胜防”。
政策催化
食品监管需“升级”
事实上,出于价格体系和渠道控制考虑,知名品牌并不会让低价的临期产品散落于市场。但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判断,随着相关部门发声支持临期食品发展,这一局面或有改变。
他分析,食品市场产能过剩是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从过往的接触来看,知名品牌并未回避临期食品,只是这些品牌一般有科学的生产计划、完善的流通环节,在效益优先的原则下,本身临期食品规模有限。在政策利好之下,一旦临期食品的销售渠道趋于通畅,可以减轻大品牌扩大产能、提高规模的顾虑,他们也有相当的动力入局临期食品市场。而对于质优价廉的中小品牌而言,临期食品也不失为向上突破的切入口。
未来的临期食品市场将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规范化是目前临期食品市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临期食品监管还需“升级”。对此,侯毅并不讳言,临期食品的质检难度,安全管控肯定要高于正常食品。一般临期产品进仓前,公司会严查包装完好率,是否有二次包装、二次拆开的情况。商品到店后,工作人员也会再次严查、逐个清点。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认可度依然不足,未来行业需要更多举措以扭转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印象。艾媒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35岁的占比47.8%,通常是在购物过程中偶尔遇到就会购买,目前养成定期囤临期食品的习惯的消费者相对较少。(江芬芬)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