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悦读的脚步,等一等我们的心灵”——访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历山书院院长姚洪磊

2023-03-07 06:30:44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姚洪磊


(资料图)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

武汉历山书院院长

嘉宾简介: 姚洪磊,字历山,祖籍山西垣曲。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委员,武汉历山书院院长。已出版学术专著《意·韵·禅: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源流探析》、《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等。另有诗集《兄弟》、长篇小说《狮子河》、随笔集《诗意的履痕》等文学著作出版。曾获屈原文艺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湖北书法黄鹤奖等。《中国书画》等专业媒体评价其为“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并重的文人书家”,书法作品被国内外机构或个人收藏,散见于武当山等风景名胜区。

书香。

墨香。

茶香。

初春的一个夜晚,我们相约于东湖之畔的历山书院,聚焦各地高新区建设书店、书房的话题,围炉夜话。

记者:

在许多人的眼里,高新区是中国科技高地、创新高地,是研发、生产高科技、黑科技、硬科技的地方。但鲜为人知的是,近几年来,各地高新区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一批书店、书房、交响音乐厅、非遗景点春笋般崛起。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姚洪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对振兴经济乃至加强国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论综合国力,又定然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科技实力是刚性力量,文化实力是柔性力量,人称软实力。科技提升生产力,文化影响价值观和审美观。高新区里,尖端科技人才云集。他们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利剑没有心志,但拿剑的人有。剑锋所指,是否正义,还是决定于人心。所以人文与科技相比,决不是一个次要的存在。杨振宁、杨叔子等科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观点:人文素养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促进。我认为,各地高新区倡导或建立书屋(房),是极富战略眼光和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

倾听书本的声音,感受文字的芬芳。传统阅读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和心灵的享受。但受电子阅读的迅猛冲击,去书房(图书馆)阅读变成了一件奢侈,甚至被视为有些落伍的生活方式。请问,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仍然需要传承纸质的慢阅读吗?

姚洪磊: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我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电子阅读固然快捷高效,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电子阅读和数字图书馆。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如果有一天全世界忽然停电了,文化与知识的传承会不会忽然中断?

另外一个角度讲,阅读纸质的图书,闻着墨香,看着白纸黑字,其实有着一种仪式感。我们固然不是为了仪式感而假装读书,但这种仪式感有着较强的心理暗示。看纸质书,如同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们要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沉浸感。

再者,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美好,是和效率无关的。我们只有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回归本心。科技领域强调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正如某哲人所说:越是在一个充斥着竞争的时代,我们越是要放慢步伐,等一等我们的心灵。我相信高新区里的书屋,会成为高科技精英们的心灵驿站。

记者:

各地高新区书店、书房的建筑风格、读本定位不尽相同,有的书店(书房)成为当地的“打卡地”“交流坊”,甚至引入咖啡、花卉等副产品,出现众筹建造等方式,颠覆了我们对传统书店、书房的认知和印象。您是否接受“书香”中略带“茶香”“花香”“菜香”“奶香”的改变?

姚洪磊: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关乎书店或书屋的生态。自从有了电商以来,实体书店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如果书屋是政府公益项目,那就另当别论。

但作为一个经营或服务主体,书店(书房)也必须考虑生存问题或借阅问题。和餐厅、茶室、咖啡店等业态打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和读者享受更多的便利,书店(书房)也有了物质造血功能,这样一来,便有了更好基础,持续提供文化服务。

记者:

近期,您在阅读什么书籍?可以分享一下这本著作的精彩吗?

姚洪磊: 最近在读的书,主要是刘正成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我原来写字,主要取法唐宋,楷书主攻颜真卿,行草书主攻黄庭坚。去年冬天开始,注意力转向魏晋六朝。或者说,在我自己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由帖入碑的“革命”。

我这些年研究书法美学,最近侧重于书法史,这就更加要求文献资料的系统性和丰富性。《中国书法全集》共77卷,浩浩历史长河,珠玉基本都在其中。其间智慧,深广如海,我天资愚钝,所悟甚浅。其他零碎的阅读,难作系统概括。

记者:

请您为中国高新区书店的读者提供一些关于阅读的建议。同时推荐几本书。

姚洪磊: 我自己的书没有读好,总感觉自己是半桶水。所以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给大家推荐书目。天下好书太多,一辈子都读不完。

自己受益较多的书,可以拿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说,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付雷译的四卷本。是中学时读的。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的一生。极富诗性的灵魂,极富诗意的语言,极其优美的意境。三个“极其”,当不为过。

散文,在当代作家的散文中,就我个人而言,阅读过程最为享受的是贾平凹的《商州三录》。

诗歌,简单点,只举《唐诗三百首》。我原来写新诗,后来为了配合书法创作,才补课学古诗。古人的诗,各种高级,很多难以言说。

哲学类,老子的《道德经》,大学时读的。涂又光先生给我们上过小班课。智慧启迪很大。其中思想,让我受益终生。孔子的《论语》,也是大学时读的。读了《论语》,可以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性。看看《孟子》,就读出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血性。

本刊记者 项俊平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