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系统性宏观政策的关键 ——破除金融短期化是“纲”

2023-08-17 05:58:4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拉动消费重要吗?重要!拉动投资重要吗?重要!强化对外贸易重要吗?当然重要!消解民间资本顾虑重要吗?当然更为重要!但把这些政策汇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称为“系统性政策”了?其实,政策的系统性关键是要抓“纲”,纲举才能目张。因为,“纲”的问题未解,会使所有具体政策的能量无法充分发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手面向中外记者,从财政、税费、金融、改革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以及未来政策增量和储备。这当然非常必要,要让社会公众和经济主体知道、看到国家正在做的事情,而且是综合、合作、匹配地推出各项政策,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但问题是:在所有政策中,“纲”是什么?应当是货币政策。因为,如果金融过于短期化,金融会背离实体经济需求,导致“脱实向虚”;会导致“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金融结构,加之长期资本按照风险规避原则的偏好,致使民间资本不振,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弱化;还会导致“短债长投”所带来的流动性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央行似乎已经注意到金融期限结构问题。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以及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都具有投放流动性的总量效应,需要统筹搭配、灵活运用。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其他工具使用进度、中长期流动性情况,综合评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大家需要看到,从目前情形看,金融问题已经不是利率过高的问题。据介绍,截至6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95%,同比下降了21个基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1%,同比下降了51个基点。这样的利率水平可以说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而且在历史低位。为什么企业依然感觉金融饥渴?不是因为利率过高,而是因为资金期限不适宜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

诚如一位民营企业家的讲述:一年期以下的贷款只能当流动资金使用,基本不可能用它去扩大投资或进行新的投资。更何况,银行宽松一点的时候追着你放贷,明天稍有紧张,立即就要收回去,这样的钱怎么用?疫情前后的情况更是如此,疫情期间贷出来的钱,疫后刚想让它发挥作用,结果银行就要收回去。

这就是问题,它实际反映了:第一,银行没有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中长期信贷资金;第二,银行信贷的稳定性不够,无法带给企业家以稳定的资金供给预期。但银行是商业机构,经营过程中必须考量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必须及时适应货币政策可能的时时变化。

所以下一步, “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恐怕必须从扭转金融短期化趋势入手,有效破解金融“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它们所关心的绝非“短期流动性是否充裕”,而是“长期资本是否充裕”;它们所需要的金融血液,绝非短期的资金,而是长期的资本。更重要的是:长期资本充裕,这是其他各项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一切宏观经济政策之“纲”,我们应当以此为抓手,增强宏观经济政策效力而不是相反。

如何让货币政策推动更多长期资本生成?按照“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所表述的基本关系,有序、有节奏地为M2“加糖降水”——向M2注入大量长期基础货币,同时降低货币乘数。而未来,央行应将“货币乘数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之一”,用这样的改革达成控制全社会债务杠杆的目标。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