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中期蜥脚类恐龙复原图。(课题组供图)
湖北恐龙足迹。(课题组供图)
1月6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在湖北西部的秭归盆地首次发现了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化石。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至少包括11枚足迹,其中9枚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形成一道行迹,另有1枚孤立的蜥脚类足迹和1枚孤立的兽脚类足迹。
【资料图】
该发现丰富了湖北地区恐龙化石的种类,对理解中国侏罗纪中期恐龙的活动范围,古地理分布及中国湖北地区恐龙动物群组成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杂志。
足迹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峡口镇国道旁的一处倾角超过60度的岩壁高处,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张海春研究员和李丽琴助理研究员等学者在此踏勘华南地层古生物野外教学实习线路时发现并初步确认。随后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学者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在该化石产地进行联合考察和研究。由于足迹保存在岩壁高处,考察队员利用了攀岩和无人机设备等手段考察测量,取得了大量的数据。
足迹化石保存于中侏罗统(侏罗纪中期)泄滩组的粉砂质泥岩中。同层保存的泥裂与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及虫迹和双壳类化石说明该区域曾经是一片湖泊沉积环境,同层产出的植物和孢粉化石指示更喜干旱与炎热的植被类型,说明该区域曾经炎热干旱。
此次发现了10枚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前脚5枚,后脚5枚,其中9个组成一道行迹。所有足迹风化严重,保存情况欠佳。根据足迹的长宽比,行迹的宽度等特征可以把这道行迹归入雷龙足迹类 (Brontopodus-type)。
研究团队推算造迹者是一只体长约4米的蜥脚类恐龙,行走速度在3.89 km/h到6.08 km/h之间。这种尺寸可能代表大型蜥脚类恐龙的未成年个体或者小型的蜥脚类恐龙。一个孤立且不完整的足迹被归入三趾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足迹,保存情况同样很差,无法确定具体的足迹分类,整体形态很接近实雷龙足迹类 (Eubrontes type)。
湖北省的恐龙化石记录并不多,主要集中于郧阳的白垩系地层中,为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少量的恐龙骨骼化石。此前,湖北省内从未发现过侏罗纪恐龙的相关化石,本次发现是侏罗纪的恐龙活跃在湖北省秭归盆地的重要证据。
峡口足迹化石产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秭归盆地,距离同时代的重庆云阳化石点仅有200 km;秭归盆地也属于四川前陆盆地向东延伸的一部分,所以本次发现的足迹造迹者很可能与云阳地区的恐龙有某些联系,秭归盆地中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面貌很可能也与云阳地区类似。而且,小型雷龙足迹类并不多见,此前研究团队仅在四川,西藏和云南发现过类似的行迹。学者也曾对这三个区域的足迹组合进行过研究和讨论,并认为这三个区域的动物群是有联系的。秭归盆地的恐龙动物群很可能也与这三个区域的动物群关联。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2.2164494
热门